
點完香,蟳埔阿姨準(zhǔn)備到廟外僻靜處“聽香”
聽香俗諺流傳至今
昨天是農(nóng)歷三月廿三日,也是一年一度的祖師公誕辰日,祖師宮聚滿了善男信女,焚香祈禱。
其中,一襲花衣的鄭阿姨特別顯眼,她來自公式埔,年過五旬。熟練地點了香,鄭阿姨跪在神像前禱告完,便拿著一炷香,走向廟外,準(zhǔn)備“聽香”。好奇的我們跟在她的身后,想一探究竟。
據(jù)說,聽香就是把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祖師公”焚香禱告,然后手持爐香走到僻靜之處,閉上雙眼,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以此為依據(jù),如同“測字”一樣,判別問卜的結(jié)果。“祖師公聽香”俗諺就是由后城“祖師公”中秋夜聽香的盛況流傳而來的,如今已有幾百年。出來一會兒,鄭阿姨就拿著爐香進(jìn)了廟,絕口不談問卜之事,只是微微露著笑臉。
打扮時髦的林阿姨家住西湖,昨天也到祖師宮“聽香”。“買房子、考大學(xué)、娶媳婦……只有心里有要問卜的事,都可以來‘聽香’,很準(zhǔn)的哦!”林阿姨說,每次“聽香”后,她的愿望都能實現(xiàn),雖然這一切跟家人和自身的努力有很大關(guān)系,但她還是愿意將其歸功于祖師公,一直保留著“聽香”的習(xí)俗。
夫妻守護(hù)宮廟40年
宮口的“厚誠祖師公宮碑記”,落款人是曾珠英。正在猜測何許人,突見門口不知何時,多了一位老阿婆,雙眼癡癡地望著廟內(nèi)。
原來,老阿婆就是碑記上寫的“曾珠英”,今年89歲了,雖然腿腳不怎么利索,但她每天一早都要到廟里來看看,回憶自己跟丈夫蔡源德的護(hù)廟往事。
據(jù)傳祖師公原來香火旺盛,后毀于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日漸衰弱。蔡源德原是水產(chǎn)公司職工,改制后到后城菜市場賣海鮮,每天必經(jīng)后城巷,有次見祖師公神像在大雨中淋濕,心里很不是滋味,當(dāng)即將頭上的草帽拿下來給神像戴上,同時萌生了給祖師公建新家的想法。
可當(dāng)時,很多鄰居溫飽都是問題,沒有多余的錢財資助,建廟顯得有心無力。不過蔡源德沒有放棄,而是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召集周邊群眾一起出謀劃策,最終于上世紀(jì)80年代,出資在祖師巷頭建了現(xiàn)在的這座宮廟,讓祖師公有了容身之處,并一直守護(hù)著它。
可惜的是,蔡源德于2000年因病去世,由妻子曾珠英接過他的“衣缽”。大約在五六年前,擔(dān)心母親身體吃不消,幼子蔡一春成了新一代守廟人。
□互動
五郎故事等你來分享
重建后的祖師公,香火越來越旺盛,如今已成為泉州“聽香”的代名詞。
按現(xiàn)居后城街的老人所講,后城街其實原稱“厚誠街”,取自“忠厚、誠信”之意,指的正是崇正大禪師的品格。也許,蔡德燥當(dāng)時選址這里建厝,看重的便是“厚誠”兩字。
昨日,有讀者向海都記者反映,楊五郎的高貴品質(zhì),正是大家所敬仰的,也是泉州地區(qū)不少廟宇供奉楊五郎的緣由。
如果,你也有關(guān)于“祖師公”的故事,不妨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與大家一起分享,同憶五郎跟泉州的那些事兒。(海都記者 楊江參 田米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