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石獅老街的“粿”香“粿”味

薯粉粿

滿月粿

菜包粿

發(fā)粿
臺海網(wǎng)4月7日訊 清明時節(jié)的石獅鳳里老街,熙熙攘攘,人們忙碌著選購清明用品。除了石獅人清明必備的潤餅菜,一些粿品也十分暢銷,這不但是一種特色食品,還是石獅人逢年過節(jié)用的祭品,更是海外游子心中的思鄉(xiāng)情愫。
1老街里的多樣粿品
說起“粿”,大家都會想起石獅甜粿,大米加上白砂糖、金橘等輔料,經(jīng)過制粉、溶糖、混合、入盒、上蒸籠等工序制成的粿品,是石獅特產(chǎn)的名片之一。記者在鳳里老街走訪中看到,不少食品店里的粿品種類多樣,價格適中,深受大家歡迎。
“粿”字在《康熙字典》解釋為:米食也,但當下的粿可遠不止“米食”這么簡單——粿的原料除了米,還有糯米、面、薯粉等,粿的類別不僅有有皮無皮之分,還有咸甜之分等等。此外,粿品的吃法也有多種,可即食,也可蒸、炸、配菜炒。在鳳里老街,記者看到一個攤位上有著不同顏色的粿品,攤主小吳向記者介紹,自己賣的有紫薯粿、菜粿、芋頭粿、咸粿等等,顧客常常以混搭的方式購買多種粿品。
在城隍廟附近的一個攤位上,記者看到了攤主小蔡正將新鮮出爐的糯米粿擺上,軟綿嫩白的糯米粿上撒著一層花生米,讓人看著垂涎欲滴。接著,小蔡又在一旁忙活起來,這回做的是菜包粿,小蔡的手法嫻熟,只見他先把菜包粿的外皮用手揉成一個圓球,然后慢慢展開成窩頭狀,之后再加入餡料,“里面包蘿卜干、碎肉、蝦米、香菇等等”,小蔡一邊說著,一邊將菜包粿的皮合上,搓成橢圓狀,待蒸熟后,菜包粿即可出爐售賣。
“以前只有地瓜粿,現(xiàn)在種類更豐富了”,正在買菜的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舊時普通民眾的生活儉樸,只有逢年過節(jié)時才會蒸糕做粿,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粿品種類愈加豐富,且可隨時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