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4月5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兩袋米,一袋是上個月我婆婆從一家小食品店買的,一袋是前兩天從食品批發(fā)店購買的。我覺得吃起來跟以前的米味道有差,就想著是不是這米是假的。”胡女士介紹,于是,自己就按照網(wǎng)上的辦法先后做起了實驗。把米煮成稀飯,冷卻后放入冰箱冷凍,冷凍后再拿出來解凍。“解凍后發(fā)現(xiàn)果真是像網(wǎng)上說的假大米一樣,這兩袋大米實驗后的稀飯都變成了海綿狀,拿在手上一捏,水滴出來,剩下的渣不黏手,觸感和觀感就跟海綿一樣。”

解凍后稀飯呈海綿狀
胡女士家住晉江,在胡女士的家中,還保留著她做實驗用的兩份稀飯。記者拿起來捏了捏,其中的一份發(fā)現(xiàn)無論是觸感還是觀感都像極了海綿,而另外一份似乎只是其中摻雜。胡女士告知,她也用其他的大米做過實驗,都不會像這兩袋大米一樣。“最早做實驗的那袋都好幾天了,也沒見它發(fā)霉。”
“這個米煮起稀飯來很黏稠,不做實驗的話吃起來倒也沒什么不同,只是口感上有差別。”胡女士說,身邊不少人都有買這種米,種種跡象都讓她覺得這米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