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手套、一把鋤頭、一把鐮刀、一把掃帚……這就是“除草人”的家當。昨日,雖然前往各陵園掃墓的市民寥寥無幾,但陵園里、山頭上的墳墓密集區(qū),活躍著一群群的“除草人”。

忙碌的“除草人”
臺海網(wǎng)3月26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 清明掃墓,一個“掃”字,往往伴隨著除去雜草、翻整土地、清掃雜物等行為。泉州的清源山、東岳山、紫帽山、靈山、桃花山等山頭墳墓眾多,雜草叢生,有些墳墓甚至被雜草荊棘淹沒,找不到下腳的地方。早些年,多數(shù)市民家中備有鋤頭、鐮刀等工具,現(xiàn)在,能在城市居民家中找到這些工具的,已經(jīng)是屈指可數(shù)。于是,每年的清明前夕,也就成為“除草人”最忙碌的時候。
“我已經(jīng)忙了一個多星期了。”昨日中午,在清源山齊云路,來自仁風社區(qū)的陳阿姨,喝了口自己帶來的茶水,稍做歇息。陳阿姨說,每年清明前,社區(qū)里的一些婦女就備齊了工具,到山上尋活,替人清除墳墓周邊的雜草荊棘。有一些人和雇主熟了,每年都會固定被請去除草。
除草帶動了周邊社區(qū)幾十名婦女的“臨時就業(yè)”。“以往除草多數(shù)由掃墓人自己完成,除了帶祭祀品,還要帶鋤頭或鐵鏟之類的工具。不過,像山上一年未經(jīng)整理的墓地,雜草叢生,臨時來清除是一件麻煩事。越來越多的人把除草的環(huán)節(jié)交給我們來完成。”另外一名“除草人”黃阿姨說。
先用鐮刀割掉雜草荊棘,割不動的則用鋤頭刨掉,最后再用掃帚掃掉雜物和泥土。雜草不繁密的,一兩個小時可以清理一座,遇上雜草多的,三四個小時也做不完。因為除草僅局限于清明節(jié)之前的一段時間,最長不過10來天。陳阿姨說,她們很少講價,多數(shù)情況下雇主會給100元。(記者廖培煌 實習生徐秋霞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