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崎湖一角。
 
 
百崎湖大型主題雕塑“海之夢”高達35米,位于湖面中央。
臺海網(wǎng)12月10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遠方、田野和湖泊。當你厭倦都市的人造風景時,追尋自然的山水風光也許能成為掠去內(nèi)心浮華的一種慰藉。泉州海絲藝術公園的百崎湖,鑲嵌在泉州灣畔的出???,枕著波濤,傾聽潮汐的律動。每逢周末,這里游人如織。
百崎湖 泉州城市之眼
百崎湖,1971年圍海造堤而成,為泉州最大的江海交匯湖泊,也被譽為泉州“城市之眼”,擁湖面積5800多畝,湖岸線長度26公里。由于百崎湖表層水鹽度低,底層高,適合各類水中動植物的生長,是一個優(yōu)良的生態(tài)養(yǎng)殖基地,也是珍稀鳥禽棲息覓食之地。百崎湖盛產(chǎn)小蟑魚、紅鱘、鱸魚以及海蠣等純天然的綠色食品。百崎湖園區(qū)工作人員黃先生介紹,每逢周末這里的游客有數(shù)千人之多。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就位于百崎湖東片區(qū)內(nèi),作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jié)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于2015年11月8日舉行了開園儀式。通過雕塑、水景、建筑等藝術方式,展示海絲沿線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的藝術風情。園內(nèi)大型主題雕塑“海之夢”高達35米,位于湖面中央,為游客360度觀賞提供最佳視角。此外,還有以歷史上“海絲貿(mào)易”為線索創(chuàng)作的“絲路勝景”“海絲福船”“海絲漫步”“放眼世界”等藝術作品,可讓游人領略到海絲沿線各國文化藝術的風采。
百崎鄉(xiāng) 600年歷史的接官亭
回族郭氏,最早見于元朝時期福建地區(qū)的泉州、惠安一帶,始祖為西域阿拉伯人,漢名叫郭廣德。其姓名的波斯語漢譯“郭”音為“貢”,名前姓后,故時譯為“德廣貢”,后按漢俗更正為郭廣德。
元朝時郭德廣奉命督運軍需糧草來到了泉州,時值泉州烽火連天,兵荒馬亂,郭德廣無法回朝,就在泉州娶妻育兒,安家落戶,成了郭氏回民的入泉始祖。
百崎湖位于回族鄉(xiāng)———百崎鄉(xiāng)轄區(qū)內(nèi),百崎是福建省十七個少數(shù)民族中惟一的回族鄉(xiāng),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現(xiàn)有1.3萬多人。已有近600年歷史的接官亭就位于該鄉(xiāng)的白奇渡口,俯瞰泉州后渚港。亭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坐北朝南,清乾隆、光緒年間重修。相傳明永樂十五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郭德廣次孫郭仲遠在此亭擺設香案,攜眾兒孫恭候鄭和大駕。此后,百崎回民為紀念鄭和來訪,將此亭稱為接官亭。
東湖 星湖荷香遺址
位于泉州城區(qū)東北隅,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又是古泉州十大勝景之一“星湖荷香”遺址。唐代湖面曾達4000多畝,有二公亭、東湖亭,宋代又添波恩亭,明代又建攬古亭。因唐代宰相姜公輔和歐陽詹等名士曾在此活動而聞名于世。公園規(guī)模308畝,其中水115畝。以中心湖水體為核心,環(huán)湖建了人文主景“星湖荷香”(中軸線)、“祈鳳閣”,并建了“七星拱月”“二公亭”“東湖亭”“攬古亭”“波恩亭”等“靜”區(qū);建了兒童樂園、游船碼頭、雙舟朝陽等構成娛樂服務區(qū)為“鬧”區(qū)。同時還根據(jù)各個景點的人文景觀創(chuàng)作了“百鯉廣場”“石泉松屏”“星湖草坪”“友誼芳林”“百果秋園”“荷里飄香”等16個植物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