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8日訊 剛剛過去的國慶,“古城保護利用”這幾個字,從規(guī)劃圖紙走進了繽紛假日。
泉州中山中路陳光純故居、西街肅清門廣場、西街116號后座洋樓,舉辦了多場由泉州古城保護發(fā)展工作協調組主辦的展覽。

在老照片(右上)里看到了外公,而這張照片連家人都沒有,觀展市民特別開心
陳光純故居藏在小巷里。一樓展映人文紀錄片《西街記憶》、《紙匠》、《偶遇》和《物·非物》,講述一些居民、手工匠人對古城的記憶和深情,還將民間征集到的老照片,以“珍藏照片”、“閩南民居民生”為主題,辦起了泉州古城百年滄桑老照片展。據不完全統計,長假每一天,這里的老照片展吸引約四五百人觀展。另一頭,西街116號舉辦了《古城保護及更新設計群展》,展示泉州古城歷史文化和傳統街區(qū)在城市發(fā)展中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表達了對泉州古城未來的展望。
10月3日上午,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到陳光純故居觀展,還為偶遇的北京游客當起“導游”。鄭新聰說,古城保護和復興,應該從每一位市民的參與開始,要喚醒每一位市民貢獻自己的力量。10月4日上午,泉州市長、市古城保護發(fā)展工作協調組組長康濤也走訪了陳光純故居、肅清門廣場等展地。
古城長假“曬”了這份保護成績單,大家打幾分?海都記者為大伙找來了觀展人和策展人,讓他們給還在猶豫的你做個參考吧。
老宅辦展,在鄉(xiāng)情和歷史中穿梭(★★★★☆)
——蔡宗偉(泉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泉州的老建筑不少,在陳光純故居辦展,可以喚起市民對老建筑的關注,自覺地保護它們。海外的鄉(xiāng)親回到泉州,若能來看看展覽,也看看他們熟悉的老房子,可以感受濃濃的鄉(xiāng)情。利用老建筑辦展在世界各地都有先例。最近書協受邀到馬來西亞馬六甲參加世界閩南文化節(jié)辦展,也是在類似的建筑中進行。不過老建筑房間小,恐怕難以同時承載很多觀眾,更適合一些個展等小型展覽。
文創(chuàng)聚力,原味西街更添活力(★★★★★)
——蔡芳本(泉州市作協副主席)
在西街一帶生活了十幾年,寫過不少關于西街的文字(《西街:再不來春風就老了》一文曾于今年3月3日在本報“地名記憶·守望鄉(xiāng)愁”欄目登載,編注)。在西街116號觀展,建筑的改造利用保留原汁原味,讓人印象深刻。除了近些年業(yè)態(tài)增加了一些文創(chuàng)行業(yè)外,西街的變化一直是緩慢的?;顒訛槔涎蠓繋砣藲?,今后有更多人去,就會使西街活起來,散發(fā)更多的文化味。
西街日常,紀錄片寄望古城未來(★★★★★)
——劉曉建(泉州“90后”青年)
牽頭拍攝的這組人文紀錄片,有幸在陳光純故居展映。拍攝從去年陸續(xù)進行,不是為了商業(yè)目的,是希望用屬于這個時代的表達方式,開啟一次關于故鄉(xiāng)和時間的回溯之旅。拍下西街居民的日常生活,拾起人們不再耳熟能詳卻又真實鮮活的記憶碎片,讓年輕人真實了解泉州文化。對古城未來發(fā)展的期待,簡單一句話——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改變或者淘汰,泉州的建筑、宗教、語言都很有歷史,應該延續(xù)城市本身特質,而不是直接套用外地所謂的成功模式。
國慶群展,留言滿滿為古城加油(★★★★★)
——黃團峰(泉州古城保護發(fā)展工作協調組辦公室副主任)
通過國慶的群展,一方面把古城辦今年2月以來的工作,讓大家看到、了解,另一方面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幾個展覽地點的留言板,收獲了滿滿的留言,除了對活動的肯定,還有不少對古城保護的建議。這些留言我們正在進行收集、匯總,將形成文件,作為今后古城保護工作的參考。
古城規(guī)劃,將讓更多人參與建言(★★★★★)
——潘陶(“潤物無聲——古城保護與微更新展示周”總策展人)
古城保護提升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不搞大拆大建,更加溫柔、克制。
到今年年底,古城將會開放五六處類似“西街116號宋宅后座洋樓”這樣被修繕后的場所,讓市民看到更多關于古城的規(guī)劃內容,同樣會設市民意見留言區(qū)。此外,古城還會設計有專門采集群眾意見的亭子,市民的意見建議將被錄成視頻,我們會參考并及時調整古城保護工作。
國慶的系列展覽是投石問路,接下來的節(jié)日都將繼續(xù)有策展活動。這次的展示周,很多泉州本地的年輕人無償參與進來當義工,也讓人看到了泉州人深愛古城的情懷。(海都記者 吳月芳 劉燕婷 陳紫玄 林良標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