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7月26日訊 據(jù)東南早報報道,這是一群“白發(fā)詩人”,他們活躍在南安市水頭小鎮(zhèn)里,可是來自菲律賓、澳大利亞、美國和香港等地的華人詩友們卻因為他們向水頭匯集,并投來詩稿或?qū)β?lián)。因詩會友,2008年“白發(fā)詩人”們成立了“南安成功詩社”,每周日開課,現(xiàn)已吸引了66名會員,成員橫跨水頭鎮(zhèn)、官橋鎮(zhèn)和石井鎮(zhèn),年齡最大的已經(jīng)83歲。詩社成功舉辦了兩屆海內(nèi)外詩聯(lián)大獎賽,出了7本詩刊,當中不僅有泉州本地詩友撰寫的詩,更有全國其他省市及身處美國、澳大利亞等華人的詩稿。
白發(fā)晚來學
每周一道命題作業(yè)
昨日下午并不是成功詩社上課的日子,但詩社活動室里,仍有十來個“白發(fā)詩人”圍坐一起,交流他們的新作品。“何故天公遽發(fā)威?令箴萍翳嶺南欺。”成員吳佩蘭寫的是抗洪救災的詩詞,首句被大家認為是“開語有勢”。“吳鉤漢箭倚天劍,豈懼群魔假仲裁。”吳水景寫的是南海時事,社友們認為他的詩“格律嚴謹,用典生動”。
65歲的吳亮視很喜歡這樣的交流,一開始,他“不懂平仄為何物,押韻如何行”,寫的詩總是被社友們笑。后來,在社友們的鼓勵下,他也加入詩社。
“買詩詞格律工具書,不懂的平仄就翻開查。搞懂律詩、絕句格式,一點點學。每周都來上課,慢慢地就上道了。”吳亮視說,每周日上午九時是詩社上課的日子,這天由詩社社長、副社長為大家講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格式技巧等,每周上完都會布置一道命題作業(yè)。學員們回家創(chuàng)作,下周上課再交流討論。
“取長補短嘛,這樣進步比較快。”吳亮視很喜歡這樣的退休生活,“感覺自己很充實,有事做,而且很有學問。”現(xiàn)在他寫的詩也能參加全國性的比賽了,還獲得過三等獎。和吳亮視一樣,官橋鎮(zhèn)、石井鎮(zhèn)的詩友愛好者聽說成功詩社后也紛紛要求加入,為了方便教學和交流,兩鎮(zhèn)分別成立了成功詩社分點。
以詩會友
小鎮(zhèn)詩詞賽變國際大獎賽
“彼岸梵鐘傳月夜,何人南曲唱春宵。天涯寥落憑誰慰,憶在安平第幾橋。”這是菲律賓華人呂翼給詩社投的詩稿《安平橋記憶》的后面兩闕。以詩會友,幾十年沒有回過南安的呂翼因詩和詩社結(jié)緣,和詩社成員結(jié)緣。這首詩也獲得了2012年中國·水頭“五里橋杯”海內(nèi)外詩聯(lián)大獎賽一等獎。
說起這次比賽,吳水景很是自豪。2012年為了宣傳水頭和安平橋,詩社大膽舉辦了這場詩聯(lián)大賽,誰也沒想到大賽會走出南安,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賽事消息先是發(fā)在泉州市詩詞網(wǎng)站上,后經(jīng)詩友們的多方轉(zhuǎn)載流傳到中華國粹網(wǎng)等全國性網(wǎng)站上去,一時間消息傳開,來自全國22個省市的詩友們紛紛投稿參與,后來還收到香港、菲律賓、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華人的稿件。”吳水景說,第一屆比賽就收到四五千份詩聯(lián)稿。詩社作為評委單位,不得不要求成員不得參賽。后來為評出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還邀請了泉州市的詩詞專家做最后的評定。當年三等獎10件作品,有一半被上海、湖南、吉林等省外朋友摘得。去年,這場賽事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來稿量更甚首屆。
“一開始只是幾個好朋友退休無聊,組織著玩的。沒想到愛詩的人還挺多,懂的不懂的都想加入,所以就從寫詩變成教詩,再變成比賽。這是驚喜,也是收獲。”吳水景說,組織詩社就是想讓老年人知道,晚年的生活也不只是打打麻將、帶帶孫子,寫寫詩做做學問,能陶冶情操,更能充實自己。平時他們也組織詩詞吟唱,吟唱時常常會帶上孫子孫女,“盡點傳承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