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篇
抱團生活 帶食材一起做飯 共度日常生活
24日清晨,83歲的張秀平被一陣敲門聲吵醒。她知道是老伙伴來敲門,但有些感冒的她沒有起床,敲門聲便停止了。過了一會,她又聽到一陣不同風格的敲門聲??匆豢磿r鐘,她起床應門。原來,幾乎每天早上,同住在市區(qū)金山社區(qū)的老伙伴們都會自帶干糧到她家吃早飯。“他們會帶炸肉、糕餅之類的,再到我家煮粥。偶爾也換口味,比如元宵節(jié),大家?guī)г鼒A來煮。”她說。
張秀平的家在金山社區(qū)北區(qū),房子還帶著個小院子。24日下午,記者一進她家門,便見到4位老人圍坐一起打橋牌正酣,她則在一旁觀戰(zhàn)。5位老人年紀最大的87歲,最小也有74歲,都是金山社區(qū)居民,其中有3位是獨居老人,張秀平是其中之一,她說:“我有兩兒一女,只有二兒子住金山社區(qū)南區(qū),離我最近,每天中午來和我一起吃午飯。”
十多年來,張秀平的家成了老伙伴們的大本營。早餐過后,大家各忙各的,下午又聚在一起,打牌、唱南音。每周,他們至少“加菜”(聚餐)一次。“他們各自帶菜到我家做,屋里坐不下,就在院子里擺上桌子。”到了晚上,他們結伴到社區(qū)廣場跳廣場舞,一天過得熱鬧又充實。
因為大家每天聚在一起,哪天發(fā)現(xiàn)誰缺席,都特別著急,一定會找。打橋牌的林阿婆說,有一回,她到超市買東西忘帶手機,等她回家經(jīng)過菜市場時,就有人告訴她老伙伴們都在找她。那天,張秀平等人急得甚至跑到林阿婆兒子所在的銀行去詢問。
抱團休閑 相聚在家唱南音 十幾年不間斷
下午4時許,在鯉城金山社區(qū)北區(qū)一幢單元樓二樓,彭玉華家中傳出一陣陣悠揚悅耳的南音樂曲。走進屋內(nèi),14名老人在客廳圍坐成一圈,他們或手握拍板,輕敲慢打;或吹著洞簫,彈著三弦、琵琶;其余的老人們則伴著弦樂聲,齊聲唱南音。
這些老人都是彭玉華所在社區(qū)南音隊的隊友,大家相識已有十幾年,都是知己好友。每周至少有兩三天,老人們會相約來到她家,吹拉彈唱,共度愉快的下午時光,如果耽擱到晚飯時間,大家就一起外出吃飯,熱熱鬧鬧,如同家人一般。
今年71歲的彭玉華有四個孩子,孩子們遠的在廈門、臺灣,近的在豐澤區(qū),她和老伴住在金山社區(qū)。雖然子女不在身邊,但她的生活卻多姿多彩。20年前,退休后的她開始學習南音,老伴退休后自學了三弦和洞簫,兩人一起加入了社區(qū)的南音表演隊,認識了許多南音愛好者。她說,老友們聚在自己家練習南音最早是在2003年,從那時起一直延續(xù)至今。
除了平時的娛樂,老人們還經(jīng)常參加一些南音表演,不久前他們自導自演的兩個節(jié)目還入選了2016全國社區(qū)網(wǎng)絡春晚。此外,每年老人們還會外出旅游幾趟,去年去了廈門同安、泉州臺商區(qū)和南安九日山。大家?guī)蠘菲?,在青山綠水間彈唱南音,向各地游客展示南音藝術的魅力。
抱團住養(yǎng)老院 相互介紹住一起 老友相伴不孤單
25日上午10時許,江南老年頤樂園1號樓207房間傳出一陣歡快的笑聲。原來,8位老朋友前來看望住在這里的曾文平。85歲的曾文平去年5月搬進了頤樂園,從那以后不時有好友三五成群前來看他。臨近中午,他帶著好友們來到食堂,大家圍桌而坐,邊吃邊聊,好不熱鬧。
相交30年的好友莊金城對曾文平說:“下個月,我和老伴也要搬進來,到時候我們就能天天見面了。”89歲的莊金城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在北京,一兒一女在泉州,之前他和老伴住在金山社區(qū)。去年下半年,他第一次到頤樂園看望曾老,發(fā)現(xiàn)這里的環(huán)境不錯,跟老伴商量后決定先預約,冬天過后再搬進來。他坦言,年紀大了,這里有醫(yī)生和護士,身體不舒服馬上有人能處理。還可以和好友做伴,一起到活動室讀書看報,生活不會無聊。
當天,莊金城的老伴劉灼仙還帶了一位好友來“考察”。70歲的衛(wèi)阿婆得知劉灼仙下個月就要住進頤樂園,也動了住進來的心思。“一個人住養(yǎng)老院有點孤單,如果有好朋友一起做伴那就不同了。”衛(wèi)阿婆說,她對環(huán)境很滿意,但還需要跟家人商量下再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