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是三明反電信網(wǎng)絡詐騙宣傳月。
從今年4月開始,三明公安部門發(fā)起17個警種部門參與的“錢袋子保衛(wèi)戰(zhàn)”,全力扭轉電信網(wǎng)絡詐騙高發(fā)態(tài)勢。一個月來,全市電詐案件數(shù)量明顯下降。記者走訪反電信網(wǎng)絡詐騙一線,帶來一線的反詐故事。
以防為先 公安部門打響反電詐“人民戰(zhàn)爭”
反詐騙,重要的是提高全民反詐意識。
一件詐騙案,改變的可能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不少人貪圖小利,把身份證、銀行卡、手機卡隨意借給他人,構成幫助信息網(wǎng)絡犯罪活動罪。其中,有一些人稀里糊涂地就留下了案底。
據(jù)市公安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三明的反詐工作納入了平安建設考核、文明單位創(chuàng)建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市、縣、鄉(xiāng)、村建立“四級書記”抓反詐機制,明確主體責任,市反詐聯(lián)席辦進行督導。社會面反詐宣傳全面開展,利用媒體、標語、橫幅、海報、廣播、LED等宣傳手段,將反詐知識傳遞到千家萬戶,針對易受騙人群,進行點對點的精準宣防。公安部門還梳理歸納了《反詐寶典》,對各大類詐騙案件作分析、總結,解析受害人心路歷程,提出防騙措施。
在三明的各縣和鄉(xiāng)鎮(zhèn),特色反詐宣防也有聲有色地開展著:明溪、永安等地組建農(nóng)村街道小喇叭;寧化組織臨退休的老民警、巡特警進行反詐宣傳;三元區(qū)聯(lián)合社工組織舉行反詐騙情景劇巡演,舉辦主題晚會宣傳反詐;沙縣區(qū)、泰寧、將樂、尤溪等地,推出了創(chuàng)建“四有”小區(qū)、超市“反詐萌語”、共享單車鎖車反詐提示等靈活多樣的反詐宣傳方式。
今年以來,三明已向70余萬潛在受害人開展預警宣防,成功預警3000余人次,累計挽回群眾潛在財產(chǎn)損失約8000余萬元。
警示一 已識破騙局還給騙子轉賬
明溪縣城關的一居民在微信群里做“刷單”兼職,被詐騙19萬元。其間,她意識到受騙了,并已報警,甚至與騙子對峙過,最后卻與騙子談判后,鬼使神差地又轉了最后1萬元,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拉該名群眾進“刷單”群的,是久未聯(lián)系的微信“好友”。
“‘刷單’本就是淘寶等各大電商平臺明令禁止的行為。”負責此案的辦案民警告訴記者,騙子可能以“朋友”的面目出現(xiàn)。“刷單”,其實是騙術的“畫皮”,利用很多人以為“刷單”是種兼職的認知,行詐騙之實。這名群眾在“熟人”帶入群后,看著“群友”們紛紛在指定購物(騙子自制)APP上“刷單”,曬出返利截圖,終于不再觀望。
一開始,墊付500元,“商家”返600元,而后墊付1000元,返1200元。后來,群里放出兩單墊付1萬元,返1.2萬元的任務,這名群眾也去搶單。但這次就不順利了。“客服”告訴她:“你操作失誤,無法提現(xiàn)。”
“那怎么辦?”這名群眾問。“補一單3萬元的,返6000元,到時候兩單一起返給你。”“客服”回答。
此時,這名群眾心里還是猶豫的,但“群友們”又紛紛曬出提現(xiàn)記錄,于是,她又下單了。
在疑惑、痛惜、悔恨、僥幸、憤怒等情緒的糾結拉扯中,這名群眾的轉賬金額越來越大。在意識到自己受騙后,這名群眾卻選擇了繼續(xù)相信騙子,“家人那里如何交代?如果不繼續(xù)投錢,之前的就打了水漂。”
“騙子甚至和她講起信譽,說你最后投1萬元,之前的我保證還你。都被騙那么多了,受害人又選擇相信騙子,再度被騙。”辦案民警說。
警方提示:
先讓受害人嘗一點小甜頭,再吞掉大額本金,并以各種理由誘騙受害人繼續(xù)投資,這就是“刷單”的詐騙模式。
警示二 卡里沒啥錢,照樣被騙
有親友對記者笑稱:“我窮,怕啥騙子。”
這也許是許多人的心理——卡里沒錢,拿什么轉賬給騙子?三元警方提供的一起案例很有警示意義。鄭女士在家中接到自稱為京東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她的京東白條違反國家利率限制,需要去關閉,否則將會影響她的征信。影響征信,觸人心弦。而京東白條又是真實的借貸產(chǎn)品,騙子提及的額度等關鍵詞,也屬于產(chǎn)品選項。騙子玩的是真中摻假,擾亂視聽。鄭女士立刻按照要求下載“矚目國際版”會議APP加入會議,又根據(jù)提示陸續(xù)完成了查看額度、提取額度、轉賬到“中轉賬戶”等操作,只為完成信用認證。“客服”安慰她:“幾筆錢稍后一并返還。”警方監(jiān)控到異常,值班民警電話聯(lián)系勸阻鄭女士,20多通電話均被掛斷。等到民警敲開鄭女士的家門,她還堅稱自己沒有被騙。民警對其多次進行反詐預警提示及宣傳,鄭女士醒悟了,但已被誘騙借貸20萬元。錢進了騙子腰包,債要鄭女士來還,而其實鄭女士的銀行卡里不過2000余元。
警示三 “我絕對不會被騙”,受害人往往這樣說
“我支持反詐宣傳,但我絕對不會被騙。”這是群眾普遍流露給反詐宣傳民警的心態(tài)??粗麄饕曨l里演示的各類詐騙手段、真實案例,不少市民反映像是在看電視劇。有的人自信一笑,擺擺手:“這些都是騙騙素質(zhì)較低的人。我不會信這些把戲。”真的是騙子專騙“傻子”?不見得。據(jù)公安機關對案件的綜合研判,在征信類案件受害者中,公職人員、教師、大專本科畢業(yè)生等人群占了一定比例。而在一些案件中,甚至有的人已有覺察,仍抱著對方“玩玩”的心態(tài),最后卻逐漸入局。何況,大部分群眾對詐騙伎倆其實不了解。比如,“刷單就是詐騙”,這樣的宣傳很多人見過、聽過,但何為“刷單”?“刷單”及類似的“做任務”詐騙模式在許多類詐騙案件中體現(xiàn),是一種不斷翻新花樣、改頭換面的“基礎套路”,不了解具體的誘騙原理,哪談得上熟悉“刷單”詐騙?把騙子當作傻子,自己就可能成為那個“傻子”。反詐民警胡延洲介紹:“如今,詐騙分子已團伙化、集團化。他們有專門的大數(shù)據(jù)搜集、分析團隊,騙術研發(fā)團隊等等,分工明確,機制成熟。”據(jù)涉詐人員交代,團伙定期要開座談會,交流詐騙心得。騙術緊跟熱點,不斷翻新,往往摸準了人的心性,以不易覺察的形式滲入經(jīng)濟社會生活。騙子遠么?可能就潛伏在我們身邊。他們的套路千變?nèi)f化:虛假征信類、刷單做任務類、虛假借貸類……可能還有你手機中偽裝成移動官方信息的鏈接,似是而非的銀行通知……
警方提示:
如有疑問或遇到問題,應該通過正規(guī)渠道聯(lián)系核實賬戶情況,或者向警方求證,避免被詐騙分子蒙蔽。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