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華口溪國家林木良種基地的種子園里,尤溪國有林場工作人員正趁著春光進行杉樹苗嫁接。
人群中,60歲的技術員周而金手起刀落,切砧木、削穗條,插好穗條后很快就綁好扎帶。一旁的記錄員手拿記錄本,迅速記下樣本編號、嫁接時間等重要信息。

圖為尤溪縣華口溪國家林木良種基地。 黃功興 攝

圖為人工輔助授粉?!×旨t 攝

圖為周而金(左)與鄭仁華交流杉樹苗嫁接技術?!×旨t 攝
“嫁接完后,砧木底部枝條大部分都要去除,只留幾枝作為營養(yǎng)枝,進行光合作用就可以了。”站在一旁的鄭仁華當場點出技術要領。鄭仁華是林木遺傳育種學博士、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還是國家林草局和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杉木創(chuàng)新團隊首席專家。每年的授粉、嫁接、采收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時期,他都會來到基地,現場指導。
這次,鄭仁華到良種基地的種子園是要跟進杉木第3.5代種子園的營建。
良種:實現“林農得利、社會得綠”
尤溪國有林場華口溪管護站地處閩江西南側、戴云山脈北段西部,創(chuàng)建于1977年。周而金的父親是這里的老營造林技術員。1980年周父退休,17歲的周而金補員來到華口溪管護站,一待就是43年。
“因為從小耳濡目染,我對這份工作的適應一點不成問題,很快就學會了難度最大的嫁接技術。”周而金回憶,1987年省林木種苗總站就選定這里作為杉木第1代種子園,1989年建立杉木第2代種子園,2006年在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的技術支撐下建立杉木第3代種子園。
2009年,福建省尤溪國有林場杉木良種基地被國家林業(yè)局確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
30多年來,對杉木樹種親本的配合力、木材品質、抗性、開花結實等特性進行綜合篩選,經過幾代的不斷改良,到第3代就已經有很好的表現了。“杉木第3代種子園總面積950畝,產量達到2000多公斤。”周而金說,這些年來,種子總產量達10343公斤,遺傳增益可以提高到10%以上,每年為省內外杉木造林良種化提供重要保障。
“種子供不應求,省內外都有供應。近的是縣內各鄉(xiāng)鎮(zhèn),遠的有廣西等地,大都是老客戶。”周而金自豪地說,去年12月份種子采收以來,一邊采收、一邊銷售,到今年1月份,最后一批種子剛剛加工好就售罄了。
“效益好離不開好種苗!”今年61歲的林農黃惠明,是尤溪縣湯川鄉(xiāng)黃林村人,2007年在村里開荒造了35畝杉木林,用的正是華口溪管護站的良種。2017年他申請加入縣里集體申報的“社會化碳匯造林項目”,因為樹種優(yōu)良、管護得當,去年他家林子在第一期的碳匯交易后產生了4502元收益,扣除四成開發(fā)成本和一成村集體收益后,黃惠明沒有砍樹就分得2251元。
“保守估計,500克種子可以育7000株苗,種35畝地。”周而金算了一筆賬,這些年僅第3代就推廣杉木良種造林72.4萬畝,算上第1代和第2代,累計推廣杉木良種造林超過243萬畝,帶來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3.5代是從300多份第3代優(yōu)良材料中,選最好的25份材料進行嫁接。打個比方說,就是從300多人的‘好班’里,選出成績最好的25個‘同學’來‘重點培養(yǎng)’,實現杉木高世代良種進一步‘升級換代’。”鄭仁華說,“這個高世代種子園,種子產量更高、品質更好、更健康,后代表現更好。”
鄭仁華告訴記者,這個第3.5代種子園共58畝2800多株母株,2025年12月就能生產出第一批杉木第3.5代種子。
傳承:保證“后繼有人、后繼有林”
杉木是我國南方特有的主要造林樹種,生長快、單產高,無嚴重病蟲害,木材用途廣,市場前景廣闊,是福建省最重要的造林用材樹種,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鄭仁華與杉木結緣,要從1991年說起。當年,正在福建林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讀大四的鄭仁華憑借出類拔萃的專業(yè)成績,被選中參與福建林學院洪偉教授的課題組,開始接觸林業(yè)科研工作。畢業(yè)后,他來到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所(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的前身),開始研究林木遺傳育種。此后,他還在職攻讀了南京林業(yè)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學博士學位,師從杉木育種專家施季森,成為福建杉木育種事業(yè)的接力者。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杉木育種領域研究的低谷,研究項目極少,鄭仁華卻逆流而上,希望在種苗方面創(chuàng)新突破。
“這是一份艱苦且漫長的工作,需要日積月累的打磨,更需耐得住清苦和寂寞。”鄭仁華堅守著對林木育種研究的初心與熱愛,時光一晃就過去32個年頭,他的團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多項研究成果在全國各地推廣應用,使福建省的杉木遺傳育種研究與應用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如今,他們正開展杉木第4代種質資源評價和第4代種子園的營建。
“嫁接講究‘快、平、緊’,削穗條的速度要快、穗條要削平、穗條插好要扎緊,這些都會影響成活率。”周而金一邊嫁接一邊介紹要領。一旁的關門弟子張光焓邊聽邊記,頻頻點頭。
原來,周而金今年8月份就年滿60周歲,即將退休,雖然他的弟子一茬又一茬,但留在身邊的不多,兩個月前他的得意門生剛剛提拔到鄰縣任林場副場長。
“老師非常敬業(yè),手把手地教我技術和理論。”張光焓說,他要在老師退休前學會管護站所需的所有要領,為此老師還列了教學提綱。
周而金告訴記者,去年他們還獲得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的批準,得到采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水松種子及穗條許可,接下來將著手人工培育水松。 (吳振湖 林紅 黃功興)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