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11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十年,累計參加志愿服務(wù)超5000小時、1000場次,幫助1000多名貧困孩子、150多名貧困母親渡過難關(guān)……
一次次的付出和堅持,讓寧化縣城郊鎮(zhèn)婦聯(lián)主席、縣紅十字志愿服務(wù)大隊大隊長張銀珠在不久前榮獲2020年度學雷鋒志愿服務(wù)“全國最美志愿者”稱號。“中國好人”“福建省最美志愿者”“公益達人”……在眾多榮譽和標簽中,張銀珠卻更愿意說自己是堅守初心的“銀珠姐姐”。

張銀珠指導老人插花。(資料圖片)
“我就像上了發(fā)條”
“活了這么大歲數(shù),第一次體驗插花藝術(shù)。”前幾天,在寧化縣城郊鎮(zhèn)幸福家園,巫奶奶在花藝志愿者的指導下,制作出充滿巧思的花藝作品??粗先说男︻?,縣紅十字志愿服務(wù)大隊大隊長張銀珠很欣慰。
她把活動圖片在朋友圈分享,并寫道:“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張銀珠分享的朋友圈內(nèi)容,幾乎都與公益相關(guān)。張銀珠說,她想做公益,就像上了發(fā)條,一刻也停不下來。
每周尤其是周末,張銀珠的時間總被各類公益活動塞滿……她組建了22支巾幗志愿服務(wù)隊伍,帶領(lǐng)1000余名志愿者,常態(tài)化開展各種形式的公益項目和志愿服務(wù)。“4月和5月,我們組織‘夢歸潮汕尋親’活動,幫助8位在寧潮汕老人成功尋親;開展‘一盞臺燈 照亮未來’公益項目,為全縣600名貧困學生送去護眼臺燈。”張銀珠告訴記者,做公益時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她并不覺得辛苦。
談起做公益的初心,張銀珠的眼眶有些濕潤。
“我父親幼時家境貧寒,多次面臨輟學,在鄰里親朋的幫助下才得以完成學業(yè),并成為一名教師。”張銀珠說,父親參加工作后,也竭盡全力幫助身邊的人。父親的言傳身教,將善的種子從小就種在她的心中。
2011年,寧化縣紅十字會成立,張銀珠登記成為全縣第一個紅十字會志愿者。
“為孩子種下美好明天”
眼前的阿秀,白凈秀麗、活潑開朗,很難想象曾經(jīng)的她沉默寡言、自卑膽怯。她說,最想感謝的人就是“銀珠姐姐”。
7年前,張銀珠到阿秀家走訪。“低矮的閣樓中有一張舊木床,上面掛著一頂又臟又破的蚊帳,床上鋪著一層稻草當墊被。”見此情景,張銀珠十分震驚,阿秀和智障養(yǎng)父竟長年居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次日,張銀珠便在同學中為阿秀發(fā)起募捐,還為她申請到福建省簡單助學公益協(xié)會的長期資助。
為幫助像阿秀一樣的孩子開闊眼界,張銀珠又多方聯(lián)系,不定期組織寧化貧困學子暑期前往省城游學。這一想法得到“螞蟻的力量”等公益社團的響應(yīng)支持。阿秀也成為游學團的一員,第一次走出了大山,見到了大海。
這些年,張銀珠已摸索出一套幫扶貧困孩子的經(jīng)驗。“有困難,找銀珠姐姐!”現(xiàn)在每次走訪,張銀珠都會給貧困學生留下一張聯(lián)系卡,方便孩子找到她。
河龍鄉(xiāng)下伊村,中考取得高分的麗珠因為家里貧困,曾打算輟學。張銀珠來到她家勸說,并對接公益協(xié)會,為她申請學習資助。“沒有銀珠姐姐,我根本不可能繼續(xù)讀書。”如今,麗珠已畢業(yè)成為一名護士。
“我相信,今天為這些孩子提供的幫助,不論多么微小,都能為他們種下一個美好的明天。”張銀珠說。
“想過放棄,但仍在繼續(xù)”
十年公益路漫漫,“銀珠姐姐”也想過放棄。
“我和丈夫工作都忙。”張銀珠略帶愧疚地說,當其他孩子在父母陪伴下逛商場、游公園時,女兒卻只能在她的“忽悠”下獨自在家寫作業(yè)。“做公益是好事,但不能像著了魔似的。”張銀珠的丈夫有時也會抱怨。
“我做的事情有些人不理解,我也很難解釋。”于是,張銀珠常把自己的見聞和經(jīng)歷講給丈夫和女兒聽,偶爾出去散步時,還順路帶著兩人到貧困家庭探望。
漸漸地,張銀珠的丈夫開始關(guān)注困難群體。后來,夫婦倆還一起策劃志愿服務(wù)活動,丈夫成了她的好幫手。
受父母影響,女兒張愷俐也逐漸在助人過程中感受到快樂。高中時,張愷俐已成為寧化一中的紅十字志愿者聯(lián)絡(luò)人,還組織同學開展獻愛心、宣傳遺體器官捐獻知識等活動,同學們都稱她為“愷俐姐姐”。
“獨木難支,不如抱團成行。一個人做很多,不如很多人做一點。”基于這樣的信念,張銀珠牽頭成立寧化縣如夢令公益協(xié)會,帶動更多志愿者凝聚愛心、傳遞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