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京民展示他獲頒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
臺海網10月27日訊 據三明市融媒體中心報道 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日,也恰逢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記者來到閩江源頭建寧縣抗美援朝老兵李京民家中,聽他回憶那段戰(zhàn)火時光。
剛見到李京民時,他正坐在輪椅上觀看軍旅題材的電視劇,十分入神。“這么多年,他只看軍旅片。”女兒李春英說,由于年紀大了,腿腳有些不便,最近幾年,父親基本上是坐著輪椅。
今年已經86歲的李京民,家住建寧縣城區(qū)閩江源北路,祖籍山東淄博,1955年入伍,而后直接奔赴朝鮮,1958年隨部隊一起回到廣東后,被安排到原籍工作。“后來,爸爸到福建支援了三年,就一直待在這邊了。”李京民的女兒李春英說。
“心里一點也不怕。”回憶起入伍的情形,李京民感慨,當年根本沒時間考慮,更沒時間害怕,就想著大家都去保家衛(wèi)國了,自己也要去。
據李京民介紹,他的哥哥1952年先前往朝鮮戰(zhàn)場,而他和弟弟則是1955年去的,哥哥是工兵,他是炮兵。當年,同村和他一起去朝鮮的共有7人,3人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
“我去的那年,雖然已經簽訂了《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但是還是時不時地有武裝摩擦發(fā)生,我們只能堅守。”李京民說。
李京民回憶,戰(zhàn)場上,飛機在頭頂飛過,炸彈把地面炸得到處都是坑,看著戰(zhàn)友們犧牲根本沒時間難過,只能先躲。說著說著,李京民激動地從輪椅上站起來,要給我們看看當年被炮彈炸傷的傷口。
除了危險,在朝鮮戰(zhàn)場的生活也是異常艱苦的。“每天基本都待在戰(zhàn)壕里,戰(zhàn)斗中止的時候,背靠著炮就能睡著。”李京民向我們描述,當時,胡須長得就像野人一樣,全身的衣服也是臟兮兮的……
“在異國他鄉(xiāng)會想家嗎?”記者問。
“根本沒時間想家,都在打仗,或者打掃戰(zhàn)場。”李京民比劃道。
采訪中,李京民一直對我們重復著這樣一句話:“國家的安危比個人重要,沒有大家,哪有小家。”
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召開,李京民在電視機前收看節(jié)目。
“心里非常激動,非常自豪。”李京民說,現在祖國這么強大,百姓的日子過得這么好,他感覺自己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為保家衛(wèi)家出過一份力,非常光榮。
“爸爸看到高潮時,幾度落淚。”李春英接過話茬說,現在李京民雖然退休在家,但是心里卻時時惦記著國家的發(fā)展,國家有什么大事,他都會關注。這幾年來,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抗擊疫情等國家大事他都知道,這對于86歲的老父親,真的不容易。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采訪結束,李京民一邊哼著他常唱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一邊用他那手指都伸不直的右手,敬了一個軍禮。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曾 程 楊 凱 余國斌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