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從洞口緩緩揭開。
福建省博物館退休職工陳子文須發(fā)已白,手指前方:“就在左上角的那片探方下,我們第一次發(fā)現人工石鋪地面。”
石鋪地面來自4萬年前。洞穴里居住的古人類搬來礫石,鋪地防濕。“室內裝修”遺跡留存至今,世所鮮見。更為久遠的人類印記在同一座山里被發(fā)現——人類在福建的活動歷史因此被提前至距今約18.5萬年。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qū)巖前鎮(zhèn)巖前村,1999年的那次考古發(fā)現,讓萬壽巖露出“面紗”一角,引起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作為三明鋼鐵廠(以下簡稱“三鋼”)的石灰?guī)r礦基地,用于開礦的炸藥正不斷蠶食萬壽巖山體。陳子文帶隊的考古發(fā)掘始終與爆破聲相伴,聲聲刺耳。
“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2000年1月,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習近平同志作出批示。萬壽巖從開礦的炸藥包下被搶救出來,并得以整體保護,20年后,這里是福建省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專家評價,萬壽巖遺址的光彩重煥,是正確處理經濟發(fā)展和文物保護關系的生動樣本和經典案例。

發(fā)現
三明多山,巖前盆地卻是少有的平坦處。萬壽巖孤峰兀立,尤顯挺拔。不同人眼中,這座石灰?guī)r山體,有著不同的價值。
“三鋼”眼中,這是周邊難得的一座露天礦山。石灰?guī)r是煉鋼熔爐劑的重要原料,而萬壽巖的石灰?guī)r儲量,僅地上部分就多達6000萬噸,且品質極佳。開礦始于上世紀70年代,企業(yè)不僅購得了萬壽巖周邊地塊采礦權,還為此專門修了一條30多公里的公路,連通廠區(qū)。
巖前村村民眼中,萬壽巖悠遠神奇,不容侵犯。一處名為靈峰洞的洞穴,還存留著古時觀音廟的遺跡,年代大約可追溯至宋代。
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當時在市博物館工作的余生富眼中,萬壽巖另有一種神秘。1989年,三明市開展溶洞調查,余生富是調查組成員之一,“在萬壽巖的溶洞里,我們發(fā)現了一些動物化石,可以確定距今1萬年以上。”
年復一年的采礦爆破聲中,萬壽巖日漸“瘦身”。半山腰的靈峰洞,洞口已被削去了2/3。焦急的村民四處奔走,并與采礦方直接對峙。他們還進入萬壽巖挖掘,清理出一些宋代晚期的瓷片。1998年底,當地村民以保護文物為由撰寫呼吁書,多方呈送。
1999年,三明市的經濟總量不過217億元,而萬壽巖采礦一旦停擺,將給“三鋼”造成6000余萬元的經濟損失。
當時分管文物保護工作的三明市原副市長嚴鳳英,態(tài)度鮮明:“有文物,根據文物法必須保護;沒有文物,就不能阻攔‘三鋼’合法采礦。”
1999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一支由福建省博物館、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三明市博物館聯合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萬壽巖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陳子文擔任領隊,“三鋼”則為考古隊提供經費,雙方約定,考古期限為一個月。
“真有一種限期破案的感覺。”陳子文笑說。
先從靈峰洞入手,幾天下來收獲甚少。隨后轉戰(zhàn)山下船帆洞,下挖1米多,遇到生土層,隊員們心里愈發(fā)沒底。“生土層就是沒有人類活動過的地層。”陳子文回憶:“對于曠野類型的遺址來說,一般挖到生土層就算結束了。可洞穴考古不同,什么奇跡都有可能發(fā)生,我們沒有放棄。”繼續(xù)發(fā)掘,往下1.7米,石鋪地面顯露。
石鋪地面約120平方米,礫石加工痕跡明顯。洞口方向,一條水槽緊挨,亦有清晰的外力加工痕跡,作排水之用。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涵蓋巨貘等10余種,均屬萬年之前的滅絕種。經初步分析,石鋪地面很可能是古人類為防濕防潮而進行的“室內裝修”遺跡。
“就像抱了個大金娃娃”,陳子文說當時的感受,“這肯定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
 
在萬壽巖遺址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石質工具。新華社趙文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