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獅陣 陳汝輝 攝

客家獅針 陳汝輝 攝

客家獅陣 陳汝輝 攝
每到農(nóng)閑時節(jié),羅征明就會召集伙伴們排練舞武獅,并用沙子磨他們的“兵器”,這些鐵制品,由于用的次數(shù)少,磨得也少,銹也生得更快。
羅征明,三明市清流縣里田鄉(xiāng)里田村人,他正在排練的是該村的客家武獅陣。
客家武獅陣早期為客家人強身的一種團體武術,融合了武獅和鉤、刀、鈀頭、雙鐵尺、雙棍等兵器武術展演,因為這些不離手的兵器,加上武獅和武術同出一轍的步法招式,甚至隱隱現(xiàn)于武獅中的武術,所以稱其為“武獅陣”,而非“舞獅陣”。這一傳統(tǒng)客家習俗據(jù)說從明清時期就有了,經(jīng)歷過輝煌和沒落,仍然傳承著。
過去,每逢春節(jié),武獅陣會到每家每戶送吉祥,深受民眾的喜愛。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這個小山村繼續(xù)堅守的只剩6個中老年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已82歲,后繼者難以尋覓……

武獅陣的6人 陳汝輝 攝
六人陣勢演繹神話
相傳,在很久以前,某座宮殿里養(yǎng)有一只獅子和一只大象。有一天,獅子和大象打鬧嬉笑的時候,不小心把大象弄傷了,為此獅子被主人喝斥了一番,獅子一氣之下離開了宮殿,并一路遠走至番邦之外,主人使盡各種辦法也叫不回來,于是去求彌勒佛祖,希望彌勒佛能把獅子引回來……
客家武獅表演的正是這一段引獅的過程,彌勒佛通過用“春龍草”和繡球一步步把獅子引回來,半路又讓獅子跑了,然后又引回來這樣一個曲折的過程,這一過程用時近四十分鐘,獅頭的舞動,獅尾的默契配合,把獅子的貪玩、狂野、威武和桀驁不馴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彌勒佛這一角色則是在一步步對獅子或強硬或柔和的拉鋸中,體現(xiàn)人類如何用智慧馴化獅子的野性,使人與自然逐步和諧的過程。
“這個武獅陣至少要6個人,一個佛佛(當?shù)胤窖?,彌勒佛的扮演者),頭套木質彌勒佛頭像,一個獅頭,一個獅尾,兩個敲鑼,一個打鼓,完成引獅后,還有雙鐵尺、鉤、大刀、鈀頭和雙棍的武術單打或對打表演。”舞獅頭的羅征明說,表演前全體人要先拜先祖,然后跟著鑼鼓敲打的快慢急緩節(jié)奏開龍門,然后掃廳(佛佛與獅子面對面,并引著獅子走一圈),才能正式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