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從船帆洞出來,我們又去了博物館,這些萬壽巖挖掘出來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在這里,我看到了帆船洞遺址上文化層出土的石制品,下文化層出土的近400件,上文化層近80件。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石器只是經(jīng)過簡單的打制或作粗略的打磨,顯得粗糙,但它有力地證實了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就開始制造和使用簡陋的木石等工具,從事采集、狩獵及捕魚等生產(chǎn)勞動。

萬壽巖遺址博物館
在參觀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我問了公園的一位專家:萬壽巖的遠古人類與我們今天的人類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他說,古人類與現(xiàn)代人類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那時的人類與現(xiàn)代人類沒有直接的血緣關(guān)系,但是,萬壽巖遺址,讓我們了解了舊石器時期人類的生活狀況,了解了人類進化的歷程。
走出萬壽巖,站在那片開闊的盆地上,我又一次回望那座山岳。離山岳不遠的地方,慶祝豐收節(jié)的活動正在進行,鑼鼓喧天,載歌載舞;漁塘溪水潺潺而流,水流得那樣和緩,水又是那樣清澈。我想,從古到今,可以與萬壽巖古人類直接聯(lián)系起來的,除了這座山,恐怕只有這條溪了,它也許從遠古時期開始就是這樣流著,隨著歲月流著,不舍晝夜,直到今天。它見證過古人類的生活,人類的進化,更守護著今人的生活。
當(dāng)然,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到那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村莊,也是一種傳承。這里的村民從中原遷徙入閩,初居建州浦城,又遷居邵武,其中一支又遷徙定居巖前,在這里建設(shè)了屬于他們的家園,一代又一代地守望,繁衍生息。
萬壽巖,這是一處可以洞察遠古、觸摸遠古、與遠古對話的地方。
(注: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政協(xié)福建省三明市委員會編寫的《萬壽巖——三明舊石器遺址保護記》。)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文:筱陳 圖:周志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