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2月10日訊 據(jù)三明日報報道 春節(jié),團圓的日子,也是一些家庭為“剩男剩女”操心的時節(jié),一場場相親正在悄然進行……
隨緣:靜待花開
1月28日,丁酉雞年正月初一,早飯之后,高孝成第三次被父親催促了,雖然他心里有點“情緒”,但還是忍住了。年前,在高孝成還沒有回家過年之時,他父親早已打聽了鄰村一戶姑娘家,當天趁兩位年輕人都在老家,安排見面。
高孝成家住大田縣建設鎮(zhèn),父親在鎮(zhèn)上開一家建材商行,家業(yè)殷實。小高大學畢業(yè)后,在泉州一家企業(yè)擔任中層職務。“昨天30歲,今天31歲了。”高孝成笑道:“我在公司比較忙,加班是時常的事,年輕時以為‘談婚論嫁’還早,誰知日子過得好快啊,我一不小心被‘剩下’了……”
高孝成氣質斯文、儒雅,一副眼鏡架在鼻梁上,說話語氣平和,但語言嚴謹。他在公司技術部門,社交圈窄。公司、食堂、宿舍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三個主要支點。“之前,我談過兩位女朋友,后來因為性格和經濟等原因,最終還是分手了。”高孝成說:“后面的一位女朋友都談到準備在泉州買婚房了,也正是因為買房的事,雙方為一個細節(jié)大鬧了一場,性格不合,分手成了必然的事。”
讓高孝成“剩下”還有一個原因,父母親想讓他在老家找位姑娘,這樣,一家人生活不要“磨合期”。在農村,這種想法是普遍現(xiàn)象。
這回相親的對象是在當?shù)貙W校當老師,28歲。介紹人是高孝成的堂嬸,而女方是堂嫂的堂侄女。堂嫂說:“其實,我堂哥的孩子長得不錯,又有固定的工作,追她的人也有一些,真不知道為什么一直找不到婆家。”
通過電話,記者采訪了女方。“相信緣分!”這是她給出的答案。
匆忙見面之后,大家急著問高孝成感覺如何。高孝成說:“還行吧,見面時間不到一個小時,雙方了解不多,留了電話,也加了微信,先處處再看吧。”
壓力:障礙情感
“剩男剩女”通常是指到了適婚年齡還沒有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據(jù)了解,中國婦聯(lián)對此劃定“剩男剩女”的標準是,男30歲、女27歲。通常,多數(shù)人認為“剩男剩女”以大都市為多,在縣城甚至農村可能較為少見。殊不知,“剩男剩女”在二三線城市或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也越來越多。
郭小艷,女,本科學歷,29歲,機關職員,自嘲“剩斗士”。“我身邊大齡未婚的男女青年挺多的,我們這代人成為‘剩男剩女’其實也和社會發(fā)展有關系。”郭小艷說:“我們出生80后,受到計劃生育的影響,男女出生比例失衡,男生比女生多得多,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大齡男青年自然就‘剩下’了,這幾年卻因為就業(yè)觀發(fā)生變化,我們這些女生也被‘剩下’了……”
郭小艷談到的就業(yè)觀變化,指的是近年來大田籍學生大學畢業(yè)后,男女生不同的就業(yè)地選擇問題。許多男生選擇在大學所在地或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就業(yè),而不少女生因為受到家人的影響,回到父母身邊,選擇回家鄉(xiāng)就業(yè)。近三年來,大田縣教育系統(tǒng)招聘了近300名新教師,八成是女生。而考上公務員的也多數(shù)是女生,衛(wèi)生系統(tǒng)招聘的護士全部是女生。
“我表姐長我10歲,當年她還是統(tǒng)招統(tǒng)配的中師生,畢業(yè)后在鄉(xiāng)村小學當老師,追她的人從村頭排到村尾。”郭小艷說:“現(xiàn)在呢?男生都留大都市,與我一起就得‘異地戀’,這不靠譜。”
“門當戶對”,這是郭小艷最基本的擇偶觀。她說,“門當戶對”就得“學歷對、職業(yè)對、經濟對、性格對”,甚至是家庭雙方背景也要“對”。“我不想委屈自己,又不接受‘姐弟戀’,只能慢慢等那人來到我身邊吧。”
這個春節(jié),家人也為郭小艷準備了幾場“相親”,她不反對也不主動。男女雙方見面了,她熱情地沏茶、談天,偶爾會一起吃餐飯,甚至會接受一起看場電影。“說真的,我自己都不知道相了幾場親,感想五味雜陳。”
從臘月二十七到正月初四,郭小艷一連見了五六個男生。“一個三觀不合,不成;一個得‘異地戀’,不成;一個家庭經濟不好,不成……”
陳麗麗,28歲,中學教師,未婚。她坦言:“我自身的條件并不差,本科學歷,現(xiàn)在職讀研究生,工作也比較輕松,找對象不能只空談感情,婚后生活要物質保障的,所以經濟基礎是非常重要的。”陳麗麗說,當下許多大齡青年被“剩下”,不是條件不好,而是太現(xiàn)實,太會挑,顏值、工作、房子、車子……這些都得考慮,“一個不能少”。
“婚還是要結吧,最少要找個‘同類項’人。”陳麗麗嘆息道:“現(xiàn)在社會壓力太大,工作、經濟等等,以及父母的逼相親、逼婚、逼嫁讓人‘揮之不去、躲之不及’。”
為了尋求“脫光”,陳麗麗時常被人安排參加各類聚會。而她自己則更喜歡上網、上微信“血拼”一通,以緩解心中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