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古事注入今情
2004年完成的《林龍江》,是鄭懷興劇作中思考倭患系列的第一部,此后又有《浮海孤臣》《海瑞》《青藤狂士》等戲,顯示了作者對明史的深思。
為何會有倭寇?鄭懷興認為,明朝實行“海禁”的鎖國政策是主因。其時,日本諸島爭向中國朝貢求利,互相爭斗起來,在中國沿海制造騷亂,明政府于是實行“海禁”。“那是因噎廢食。”鄭懷興說,結(jié)果使商人變成了走私犯甚至是海盜,勾結(jié)日本人,趁中國沿海防務空虛,大肆走私擄掠,越發(fā)猖獗,終致嘉靖年間大倭亂。這正是莆田痛史與林龍江義舉的大背景。
鄭懷興基于歷史記載而創(chuàng)作的《浮海孤臣》,或可稱為“《林龍江》前傳”。它講的是明朝一個使者到日本小島上去勸說大海盜王直歸降,結(jié)果昏庸的朝廷中保守勢力占了上風,殺了王直,維持海禁,引起倭寇猖狂反撲,血洗莆田。
“如果明朝能像宋朝那樣開放海上貿(mào)易,會是非常繁榮的,”鄭懷興說,“這些戲有現(xiàn)實意義——通過沉痛的歷史教訓,讓人們體會到今天中國倡導的改革開放、‘一帶一路’,是非常正確的。”
從1981年的成名作《新亭淚》開始,鄭懷興已寫了20余部歷史劇。他從小對歷史有濃厚興趣,兒時聽祖父講古,長大后看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著作,他還向朋友借來《古文觀止》,全文抄錄再細讀。這為鄭懷興寫歷史劇奠定了史識、思想和語言的堅實基礎。
鄭懷興的歷史劇講的是古事,但總是讓人感覺到鮮明的現(xiàn)實性和時代感。“為古事注入今情”,正是他創(chuàng)作上的追求和訣竅。
“寫歷史劇不是搞影射,今情必須真誠,古事不能歪曲,這樣,將今情注入古事,才能使古人復活過來,才能從栩栩如生的古人身上發(fā)現(xiàn)今人的影子,引起觀眾的共鳴。”鄭懷興說。
《林龍江》《媽祖》《冼夫人》構(gòu)成鄭懷興歷史劇中的英雄系列,有他一以貫之的思考:“我要把這些神請回到人間來,讓人們看看他們究竟有什么高尚的品格、行為和精神,才從人變成了神,而不能盲目地頂禮膜拜。”
媽祖,這個死時年僅28歲的莆田湄洲女林默,緣何被后世冊封為“天妃”“天后”,成為影響遍及中國沿海和東南亞的海上女神?“古代說她有‘異稟’,就是特殊的能力,但如果只停留于會看病和預知吉兇,她就只是一個巫婆而已。”鄭懷興說,他的劇作《媽祖》,塑造了一個舍己為人、胸懷博大的女性,她為海上遇困者做了太多的好事,最后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被后人奉若神明。
當然,鄭懷興說,媽祖也是應運而生,宋朝與海外貿(mào)易發(fā)達,人們是多么需要一個海上護航的神靈啊。在他家的客廳墻壁上,有一幅巨大的媽祖像,那是他女兒的手繪作品。
“歷史劇要想好看,一定要寫出思想境界,發(fā)出時代新聲,”鄭懷興說,“還要有精彩的故事,否則就是說教——觀眾不愛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