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從最基本的莆仙戲科介學起。

學生觀看經(jīng)典莆仙戲《春草闖堂》。

老藝人手把手教折子戲。
臺海網(wǎng)1月12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既要傳承也要“傳神”,是莆田市實驗小學提升“莆仙戲曲進校園”活動質(zhì)量的新理念。圍繞這一理念,該校的戲曲傳承工作卓有成效,去年還因此成為教育部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這所小學6年前就成為“莆仙戲曲進校園”試點學校,先后開設了莆仙戲校本課程,成立了莆仙戲興趣小組,設立了戲曲班和民樂團,每年舉辦“班班有歌聲”活動,要求每個班級比賽中演唱至少一首莆仙戲曲牌。
但學戲說起來容易,唱起來難。莆仙戲的“興化腔”融合了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用莆仙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學校的首要任務便是培訓孩子們講莆田話,才能唱出一口地道的“地瓜腔”。
最近,學校又將相對單一的教唱腔基本功,升格為教演折子戲,唱念做打齊上陣,讓孩子們更多感受古老戲曲的魅力。
65歲的莆田二團退休演員李秀梅是被學校邀請來擔任指導的老藝人之一。一上課,她犯了愁。孩子們沒有基本功,教學的難度比預想的大得多。但老藝人一向精益求精,她說服孩子們反復練習,因為傳神是戲曲表演最起碼的要求,不能馬虎。
另一名前來傳藝的莆仙戲老藝人肖向陽認為,學演折子戲可以讓孩子們更加全面地了解家鄉(xiāng)戲,也能讓他們從劇情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排好一個折子戲,至少要三個月時間。學校計劃結合移風易俗等主題精選12個折子戲,邀請老藝人幫助排練。校方表示,只要孩子們有興趣,就要力爭多排些折子戲,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熱愛鄉(xiāng)土鄉(xiāng)音,增強愛鄉(xiāng)愛國的熱情,促進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