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4月12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據記載,朱熹在1153至1190年間曾多次到莆田,并留下不少詩文。朱熹所詠嘆“為有源頭活水來”“此日中流自在行”“萬紫千紅總是春”等名言,蘊藏蓬勃的生命與活力傳誦至今。春日,尋朱熹曾在莆陽大地留下的遺跡,探究理學在莆發(fā)展概貌,史海鉤沉文獻名邦文風昌盛的思想脈搏。   紅泉義學引朱子“踴躍鼓動”   步入位于莆田市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中心小學旁的黃石文廟,這座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稱紅泉書院,是歷朝歷代講學宣教的重要場所,作為象征著莆田文風昌盛的一枚文化符號,廟內至今還留存有明朝萬歷年間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記》石碑文,以及明末東閣大學士、抗清名臣黃石人朱繼祚所書的“古紅泉”石碣等。   “當時為了保護石碣,就把它鑲嵌在墻壁里。”退休教師鄭志堅帶記者來到文廟偏殿,只見這塊歷史悠久的石碣,已與白墻混為一體,石塊上“古紅泉”三個紅字依然清晰可見,拂去塵灰,石碣亦把人帶至當時鼎盛一時的“紅泉講學”歷史中。   南宋初,理學在福建得到廣泛的傳播,涌現出一大批承前啟后的理學名家,興化軍莆田縣黃石人林光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林光朝(1114—1178年),字謙之,號艾軒,人稱“南夫子”?!杜d化府志》載,紹興十年(1140),在族叔林國鈞的資助和聘請下,林光朝在紅泉宮興教辦學,“開門教授”,“一意聚徒講學不復出”,史稱“紅泉義學”。因其地處黃石東井,又稱“東井書堂”。由于“紅泉義學”為前來從學之士免費提供食宿,所以,一時間各地求學者紛至沓來,每年都有數百人,而且學生中“取巍科、登顯仕甚眾”。“南夫子”之名從此遠揚,邑人劉克莊在《興化軍城山三先生祠堂記》中說:“初艾軒來水南,學者空郡從之,而紅泉東井之學聞天下。” 明代探花、邑人林文在《紅泉講道序》中也贊道:“吾莆自陳、隋間鄭露講學于南湖,在唐則吾祖蘊、藻、歐陽詹讀書于泉山。至宋,艾軒講道于紅泉,由是文風大振,遂有海濱洙泗之稱,其盛矣哉!”   有道是“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朱熹(1130—1200年)是理學思想集大成者。莆籍著名學者朱維幹著的《莆田縣簡志》里載:“朱熹,字元晦,亦作仲晦。其先代為婺源人,而寄籍建陽。行輩雖后于艾軒,而其在莆之影響則較大。” 
          
         
          
												
													
															
																  泉州歷史名人曾公亮留存泉州重要遺跡—— 千年古跡相安院藏身菜地 遺址所在地部分被村民開墾成為菜地    臺海網1月13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道,泉州龍山曾氏大宗祠內掛著“一門四相”的匾額,其中“四相”分別指曾公亮、曾孝寬、曾懷、曾從龍。據介紹,福建曾氏九世祖曾公亮的成長和供...   8月22日,工作人員在對都梁宮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 近日,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在縣城棚戶區(qū)改造時發(fā)現大量跨度逾千年的文物遺跡。截至目前已勘查古建筑30處,包括8000米南宋古城墻、都梁宮遺址,近千米明清淮河石堤遺跡以及古城核心區(qū)水系主要建筑。據悉,當地政府將在此地規(guī)劃建設古...         鄭全鋒在白家鄉(xiāng)地質遺址考察   2.5億年前,地球遭遇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滅絕,其原因科學界一直眾說紛紜。最近,通過對廣元青川的一處地質遺跡研究,或許能讓科學家找到了更直接的答案。   3月2日至3月19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全鋒第八次來到青川縣進行科...   臺海網3月14日訊 據海峽都市報報道,消失的石頭街,昨天傳來驚喜:泉州市考古隊清理挖掘石頭街地層文化現象,從廢墟里發(fā)現了一口八角古井、兩塊鋪路石板!或許不久的將來,石頭街重要遺跡將在古渡碼頭旁成為景觀,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里。 鋪路石板露出面貌 石頭街位于豐澤區(qū)東海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