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陽村小學校長正為學生講解﹃庭訓﹄
臺海網10月19日訊 (海峽都市報記者 黃凌燕 文/圖) “家不在豐,貴在能守;業(yè)不在盈,貴在可久。居逸無逸,雖有匆有;行必忠誠,居存孝友。禮以律身,書不釋手;遠佞嫉邪,節(jié)欲止酒。辱先有誡,著書如柳;后予生者,肯堂輿否?”
在莆田市荔城區(qū)拱辰辦東陽村,村里的古代學堂院壁上至今嵌著一塊明代留下的“庭訓”石刻,短短64個字,卻是全村世世代代銘記在心的“家訓”。長年居住在此的97歲老人曾阿笏是這里的守護者,她告訴記者,多年來,村里的小學都會組織學生來到這里瞻仰庭訓,學子們也會自發(fā)前來參觀學習。
古學堂里,記者看到這首四言韻文的“陳家庭訓”,落款時間為明嘉靖丁亥正月(1527年),書寫這塊庭訓的是東陽陳家的先祖陳儼。東陽村老體協(xié)負責人陳慶育說,前來考察的歷史學家認為,該庭訓集中體現了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為人處世、政治理想。
東陽村是歷史文化名村,古時是“科甲騰芳之鄉(xiāng)”,村里學風濃厚。明初建村至清末,先后出了11名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