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0月2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子杰)10月23日,2025年閩浙木拱廊橋聯合申遺周寧推進會召開,此次會議旨在進一步深化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和傳播交流,提高“閩浙木拱廊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025年閩浙木拱廊橋聯合申遺周寧推進會召開。林子杰攝
自宋代以來,廊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是一種“河上建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橋梁,成為閩浙兩地歷史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被譽為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活化石”。
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閩浙22座木拱廊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以此為契機,2017年,福建省周寧縣、屏南縣、壽寧縣、政和縣,以及浙江省泰順縣、慶元縣、景寧縣等七縣共同組建中國閩浙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縣市聯盟,助力木拱廊橋申遺。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長林文珍表示:“閩浙兩省地緣相近、文脈相通,木拱廊橋更是共有的文化瑰寶,聯合保護、攜手申遺,是兩省的共識,更是行動。”
在多方協作與持續(xù)努力下,閩浙木拱廊橋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24年12月,閩浙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首例轉列項目,標志著千年技藝從“瀕危”走向“復興”;2024年,閩浙木拱廊橋再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標志著申遺進程邁入新階段。

與會嘉賓實地考察周寧縣登龍橋保護利用情況。林子杰攝
當天,來自閩浙兩省七縣領導,申遺、非遺、文物保護專家,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還一同實地考察周寧縣登龍橋保護利用情況。
作為閩浙地區(qū)木拱廊橋保存最完整、文化價值最突出的縣份之一,周寧境內現存古廊橋11座,數量位居寧德市第三,其中7座為木拱廊橋。
近年來,周寧縣積極助力廊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定期參與七縣申遺聯席會議,共同推進申遺文本編制與管理規(guī)劃制定。截至目前,該縣已謀劃文化遺產類項目18個,爭取廊橋保護專項資金200余萬元,有序實施三仙橋、登龍橋、竹嶺橋等重點廊橋修繕工程,為廊橋的可持續(xù)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如今,禾溪三仙橋、八蒲登龍橋、禮門后壟橋等一座座造型優(yōu)美的廊橋,靜臥于周寧的青山碧水之間,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
未來,閩浙七縣將繼續(xù)“攜手并肩”,深化保護標準共建、技藝傳承共推、文旅資源共享,讓“閩浙木拱廊橋”成為區(qū)域協作的文化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