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對象:邱樹添,1968年9月生,福建寧德市蕉城人。歷任寧德市(縣級)委報道組組長、《閩東日報》主任記者、副總編輯,宣傳部調研員等。2013年8月由市委副秘書長調任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閩東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2017年3月當選寧德市社科聯(lián)主席,市政協(xié)常委。
采 訪 組:田玉玨 薛偉江 李 政
采訪日期:2017年6月4日
采訪地點:寧德市三都澳迎賓館
采訪組:您一直在寧德從事新聞宣傳和社科研究工作,從研究的角度對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的情況多有了解。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您如何理解寧德工作實踐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發(fā)展中的位置。
邱樹添:近30年來,我主要在寧德的新聞宣傳和黨務戰(zhàn)線工作,盡管與習近平總書記的直接接觸并不太多,但他在寧德、在福建工作期間,很關心寧德的建設和發(fā)展,我有幸多次隨同他下鄉(xiāng)調研視察,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大量的宣傳報道工作。尤其他當年去過的那些鄉(xiāng)、村,我后來抽空基本上都去過,因為工作關系有些地方還多次去過,算是“補課”,十幾年來也利用空余或工作便利做過一些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研究。因此,對他的施政理念、總體謀劃有了更深的思考。我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從政生涯的寧德篇章,是他治國理政思想的理念萌發(fā)、理論雛形和實踐源頭,也可以說是重要策源地。他提出的許多令人耳目一新、津津樂道的理念和思想,都可以從寧德聽到先聲,找到破譯密碼。因此,對總書記寧德的從政經歷深入挖掘梳理,全面展現(xiàn)他的心路歷程,很有意義。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剛到寧德時,聽說當時人們對他的期望值很高,他是如何回應人們這種期望的?
邱樹添:習書記剛到寧德,給大家的印象就很深,因為他很與眾不同。首先,他為人樸實隨和。他的衣食住行都很簡樸,說話辦事也很和氣,見人習慣先笑一笑。第二,就是博學。他愛讀書,一到寧德就找各地的縣志來看,懂的東西很多,什么事情都能講出些新鮮話來。第三,做事大氣。今天,我們從《擺脫貧困》這本書里可以感受到,當時他所謀劃的事情,已經不是一個地委書記層面的思考。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他很有精氣神。人們在私底下悄悄議論,說仔細看習書記走路的樣子,多精神,人家沒有說到了咱們貧困地區(qū)就無精打采的。放到以前,我們寧德的領導到省里開會都不敢往前坐,就是因為沒底氣。習書記卻不是這樣的。
習書記的父親習仲勛同志是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輩,加上他本人也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過,大家普遍認為他比別人有更多人脈優(yōu)勢,更容易向“上面”要特殊政策、要支持幫助,所以對他期望值確實很高。那一段時間,修建福溫鐵路、開發(fā)三都澳港口和建設中心城市這“三大夢想”,一度成為寧德社會上下的熱議話題,寧德的干部群眾中彌漫著一種急躁情緒。窮則思變,求富心切呀!再加上習書記這么一個背景,大家恨不得一夜之間就能發(fā)生變化,抱個“金娃娃”。
面對廣大群眾的“高溫”,習書記表現(xiàn)得非常沉穩(wěn),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及時給大家作了必要的降溫。他提出要發(fā)揚“滴水穿石”精神,倡導“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任接著一任干。當時許多人聽了,心里落差就很大,對“滴水穿石”的思路不太理解。有人說:“這個‘滴水穿石’要滴到什么時候呀?一滴一滴,得滴到猴年馬月才石穿啊?”習書記很講究領導藝術,面對這種尖銳的質疑,沒有著急上火發(fā)脾氣,而是十分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他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不是簡單地滅火降溫、簡單地否定,而是添薪添水、燒溫水,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他對大家講:“‘三大話題’的設想是好的,只是目前的條件還不具備。我們要積極籌劃,條件一旦成熟,就可以大干一場。”其實仔細想想,1988年,全國都在搞治理整頓,怎么可能給寧德這樣一個地方開口子“放水”呢?由于寧德是臺海前線地帶,國防建設需要遠遠大于地方發(fā)展,整個“一五”到“六五”期間,國家和省里對寧德的投資極少,根本就沒有工業(yè)布局。一眼望過去,連根冒煙的工廠煙囪都見不到。那時大家開玩笑說,寧德除了火葬場有根大煙囪在冒煙,其他的地方都不大冒煙。什么基礎都沒有,連電都供應不上,拿什么去發(fā)展工業(yè)?拿什么搞“三大話題”?
習書記提出,為寧德百姓謀取利益,首先要立足實際,確定階段目標,先搞以吃飽穿暖為主題的擺脫貧困、脫貧致富。經過反復的宣傳討論,他很快就把干部群眾的思路引導到這個方向上來,從而為閩東長遠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F(xiàn)在回過頭來看,習書記當時作出那樣的決定并不容易。但實踐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也是成功的。
在貧困面前,習書記不是光要求立足實際,還強調自力更生,強調“滴水穿石”的關鍵在于不停地“滴”。他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寧德的貧困意識嚴重,言必稱貧,認識上有問題,自信心不強,內生動力不足。表面上看是老百姓講實惠,認為講半天大道理,不如給一點小錢,搞個項目支持一下,幫助解決幾個困難,實質上是“等靠要”思想,是一種典型的貧困意識。寧德明明有那么長的海岸線,為什么偏偏喜歡講自己是山區(qū)?因為大家覺得是山區(qū)自然窮,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戴著貧困帽子,爭取國家更多救濟。
當時,像這種貧困意識,可能不光寧德人有,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只不過寧德更嚴重一些。當然,寧德的區(qū)位確實比較封閉,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資源都進不來,產生“等靠要”思想有其客觀原因。但反過來想,一直戴著貧困帽子,就能解決貧困問題嗎?所以習書記提出,要真正擺脫貧困,還是要自力更生。2016年春節(jié)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wǎng)與寧德福鼎市赤溪村村民代表視頻連線,充分肯定“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鼓勵閩東人民繼續(xù)艱苦奮斗、頑強拼搏、久久為功,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