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光澤退役軍人事務局一行赴泉州石獅,將安放在石獅59年的危平有烈士骨灰迎回光澤,并安葬在光澤縣革命烈士陵園。
烈士遺骸交接儀式
危平有烈士,1941年7月出生于止馬鎮(zhèn)島石村白家大隊,從小父母雙亡的他住祠堂、吃百家飯長大,14歲就給白家大隊當通訊員,后跟著嫁到島石村的大姐來到何家。1963年,年滿22歲危平有應征入伍,成為解放軍守備部隊第九十七團九連的一名戰(zhàn)士。1964年,在一場軍事訓練中,危平有不幸犧牲,時年僅23歲。
危平有烈士犧牲后,部隊將他安葬在泉州石獅市錦尚鎮(zhèn)奈厝前村。“去時是一個鮮活的‘大塊頭’,回來時姐姐只領(lǐng)到了大隊送來的一張沉甸甸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危平有的外甥何典軍說, “母親去世前交代我一定要找到舅舅的墓地,到他墳前替她燒上一炷香,可是我只知他在泉州晉江,沒有更詳細的地址,這么多年都沒找到。”
2021年,在全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為提升全省烈士紀念設施教育功能,福建省退役軍人廳牽頭組織在全國率先開展烈士紀念設施整修提升專項行動。一封來自泉州石獅市錦尚鎮(zhèn)奈厝前村為危平有烈士尋親的公函,引起光澤縣高度重視,立即向各鄉(xiāng)鎮(zhèn)發(fā)布尋人信息。遺憾的是沒有知情人提供線索,也沒有烈士親人的消息??h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小吳想到:會不會在歷史演變中,“危”姓變成了“元”姓?于是她嘗試著把“元平有”三個字輸入到中華英烈網(wǎng)上,果然搜尋到了這位烈士的信息。她立即翻看查找歷年烈士英名錄,終于在光澤縣1982年版的《烈士英名錄》找到相關(guān)信息。該名錄上清晰地記載著:元有平出生于1941年,止馬公社島石村,1964年犧牲于在晉江游泳訓練中,與泉州提供的危平有烈士信息基本吻合。后經(jīng)充分走訪調(diào)查核實,烈士元有平正是泉州這座烈士墓的主人。“一字之差”,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為危平有烈士找到了親人。
烈士家屬為光澤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送錦旗
“自從找到舅舅的烈士墓,2年來我無時無刻不想著接他‘回來’。”何典軍認為,無論是從魂歸故里的角度還是從方便后人祭奠的角度,將烈士墓遷回光澤才是最好的安排。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危平有烈士墓回遷光澤的工作一直被耽擱。
4月4日,在光澤石獅兩地攜手努力下,裝載著危平有烈士遺骸的靈車終于緩緩駛?cè)牍鉂煽h城。當“危平有烈士魂歸故里”的橫幅飄揚在細雨中,路上行人無一不駐足凝視,眼含熱淚。
舉行危平有烈士墓回遷儀式
仲春時節(jié)的光澤縣城西山頭,青山巍峨,雄壯寬闊的光澤縣革命烈士陵園猶如展開雙臂的母親,時刻等待著兒郎的回歸。伴隨著低沉婉轉(zhuǎn)的《思念曲》,光澤縣黨史辦、止馬鎮(zhèn)人民政府、杭川鎮(zhèn)人民政府、縣退役軍人局全體工作人員和退役軍人代表及烈士家屬、戰(zhàn)友50余人一同迎接烈士回家。隨著危平有烈士遺骸緩緩葬下,他將永遠長眠于烈士陵園。
沒有比魂歸故土更好的告慰,沒有比銘記傳承更好的延續(xù)。“烈士是人民的英雄,國家的靈魂,民族的脊梁。助英烈‘回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廣大烈屬以及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下一步,我們將繼續(xù)做好散葬烈士墓的守護和遷葬工作,并深入挖掘英烈事跡和精神,大力營造崇尚英烈、緬懷英烈、學習英烈、捍衛(wèi)英烈的濃厚氛圍。”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饒華東說。(通訊員 吳詩嵐 邱洪福)
來源:福建日報·新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