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吳立主準備為建盞坯上釉。
建盞是中國陶瓷中黑瓷的代表性瓷器,產(chǎn)自建窯。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其遺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建陽區(qū)水吉鎮(zhèn)后井、池中村。因宋時崇尚斗茶之風(fēng),建盞是當時斗茶的最佳茶具。
曜變是指在建盞燒制過程中,器物表面形成一種非常薄的鐵結(jié)晶膜,在光照之下,薄膜上煥發(fā)出黃、藍、綠、紫等顏色的彩光。曜變建盞的燒制技藝早已失傳700余年。曜變建盞燒制之難,激勵著建盞故鄉(xiāng)——南平市建陽區(qū)的許多工藝師以畢生精力復(fù)原破解。
吳立主是建盞界老一輩工藝師。2015年,吳立主偶然間試制出兩款斑紋神似龍鱗和曜變的建盞。自此,他一直執(zhí)著探索,潛心燒制復(fù)原曜變建盞。“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燒出一件讓自己滿意、市場認可的曜變建盞。”他說。
53歲的廖設(shè)生是建陽區(qū)最早掌握燒制建盞技藝三人之中的一位。30年來,他從未放棄對建盞的研究,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nèi)堅持研發(fā)建盞新品,先后燒制出兔毫、油滴等品種。他的建盞作品結(jié)晶花紋顆粒大,斑紋清晰,溫潤晶瑩,質(zhì)感強,釉面自然?,F(xiàn)在,他積極培養(yǎng)建盞傳承人,帶著外甥陳玉鋒一同研發(fā)曜變建盞等新品種。
吳周福是南平市建陽區(qū)第三批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受到建盞文化熏陶,他從事建盞收藏研究多年,對建盞胎體、釉色、斑紋、器形都有著獨到的理解。吳周福坦言:“燒制曜變建盞要不怕失敗,唯有執(zhí)著探索,才能獲得成功。”
新華社記者 安希雅 攝

3月28日,廖設(shè)生在使用電爐加柴火燒制的方法燒制曜變建盞。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8日,吳周福在查看他正在燒制的建盞。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8日,吳周福在精心挑選他燒制的建盞作品。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8日,吳立主(右)在手拉坯。 新華社發(fā)(耿馨寧 攝)

3月28日,廖設(shè)生的外甥陳玉鋒正在修坯。 新華社記者 安希雅 攝

吳立主燒制的曜變建盞得意作品(3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安希雅 攝

3月28日,這是吳立主展示剛從電爐中取出的曜變建盞。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8日,吳立主在手工制作建盞的坯。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8日,這是吳周福展示他燒制的建盞《金絲萬縷》建盞作品。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8日,廖設(shè)生的外甥陳玉鋒在修坯。 新華社發(fā)(耿馨寧 攝)

3月28日,吳立主把他認為略微有瑕疵的建盞一律摔破,不流入市場。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8日,吳立主在準備為建盞坯上釉。 新華社記者 安希雅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