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福建日報2月10日報道 除夕這天,福州聚春園集團旗下聚春園大酒店副總經(jīng)理、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楊偉華忙得連跟客人打招呼的時間都沒有,除了指揮調(diào)度,就是埋頭炒菜。酒店里,員工加外援,50多名廚師、超百名服務員全員上陣。
年夜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對餐飲人來講,則是一場大考。
聚春園的菜單從10月就開始計劃了。根據(jù)價位、人數(shù)進行搭配,再提前跟顧客一一確認、調(diào)整。
下午3點,開始制作外送餐品,可自提可配送,承擔配送的是酒店行政人員;傍晚5點,第一撥堂食客人;晚上8點,第二撥堂食客人。由于一席難求,今年,酒店還把部分宴席設在了住店客人的套間里。僅年夜飯一頓,接待量就達近千人。
鮑魚福壽全、翡翠荔枝肉、魚丸太平燕、全節(jié)黃瓜魚……顏值高、寓意好,廣受歡迎。恰逢龍年,一些名字中帶“龍”的菜品,如龍膽魚、龍蝦等,也備受青睞。來用餐的客人,還可以得到書法名家現(xiàn)場書寫的“福”字扇面。
楊偉華的一個明顯感受是,去年大多是七八個人的小規(guī)模聚餐,今年規(guī)模明顯大了,不少人還是從國外趕回來的,一個包廂要坐十五六人,人更齊了。有點擠,但氛圍好是真的。
剛獲評“中華老字號”的福州安泰樓今年年夜飯的預訂量增長了40%,連過道和電梯口都不得不擺上桌椅。還有50桌左右的客人選擇了外送。
安泰樓董事長高云壽介紹,酒店還為外送的菜品設計了專門的宅急送鋁箔盒,紅金配色,熱鬧喜慶,并加上一層厚厚的泡沫。為更好保持菜品溫度,他們還特地購置了熱水袋。配送前,服務員會一一灌滿熱水,再一同放入配送箱中,顧客之后還可以留著繼續(xù)使用。
高云壽說,干了這一行,就沒有陪家人過過一個除夕。今年員工連提前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只能吃提前預訂的漢堡。晚上10點左右,送完所有客人,他們才吃上自己的年夜飯。“但看到客人們滿意的表情,又會覺得辛苦是值得的。”第二天一早,安泰樓就要開門迎客,員工甚至需要比平時早到半個小時。
年夜飯的火爆,給了高云壽很大信心。有了老字號的金字招牌,今年他打算開發(fā)專門的小吃宴,再把小吃制作技藝申報非遺,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2月以來,大眾點評福建網(wǎng)友對于“堂食年夜飯預訂”關注度持續(xù)升溫,相關關鍵詞搜索量月環(huán)比增長近4倍。(下轉(zhuǎn)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為此,一些餐飲商戶通過美團、大眾點評等平臺推出了低折年夜飯、團圓餐等到店套餐,提前鎖定春節(jié)期間市民游客的堂食需求。
美團上,福建地區(qū)“年夜飯”主題堂食套餐訂單量較上月同期增長超65%。線上訂座的新消費趨勢下,不少餐廳開通了年夜飯桌位手機預訂功能,將店內(nèi)大桌餐、多人包間等適合家庭聚餐的位置“搬”到App上。
年夜飯在酒店吃,省事又方便,但在家吃卻不用趕時間,還能邊吃邊聊,仍是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何況做菜時,要么每個人都露一手,再來個PK;要么大廚掌勺,一堆人打下手,家的氛圍,就在屋里彌漫開來。
家住仙游縣城的陳金水家年夜飯的餐桌上,除了白切羊肉、莆田鹵面這些在廣東工作的兒子點名要吃的家鄉(xiāng)味,還多了兒子特地帶回的盆菜和潮汕牛肉丸。尤其是盆菜,簡單加熱后就可以食用,十幾種食材熱熱鬧鬧地堆疊在一起,由上至下逐層吃下去,寓意“盆滿缽滿”,好運從舌尖上滾滾而來。
風味雖不同,年味兒卻相通。還有晚輩的用心和孝心,這不比什么都重要么?
“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原本只屬于一地的地道年貨,近年來越來越受全國消費者的歡迎。”淘寶天貓食品生鮮行業(yè)負責人張鵬表示,天貓年貨節(jié)帶火的十大產(chǎn)業(yè)帶橫跨了近4000公里。
京東消費及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院發(fā)布的《年貨消費觀察》顯示,在美食面前,距離已不是障礙。例如,一方面福建消費者熱衷選購廣式臘腸;另一方面,福建特產(chǎn)在京東年貨節(jié)期間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0%。從福建發(fā)端的年夜飯硬菜“佛跳墻”,也從閩粵走向了更多省份,吉林、內(nèi)蒙古、寧夏等地“佛跳墻”成交額同比增幅均超兩倍。
過去,年夜飯承載著守護家鄉(xiāng)傳統(tǒng)風味的深厚情感;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的變化,年夜飯的餐桌上正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跨地域風采,也全面彰顯年貨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比年夜飯食材的大規(guī)模流動更重要的,是企盼團圓的心,以及其所帶來的人的大規(guī)模流動。
除夕早上9點到初一下午4點半,是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海關旅檢三科科長袁帥的輪班時間。
17點20分,他就和帶班關領導、部分同事吃上了年夜飯。當天,長樂機場進出境航班近30個,18點以后直到深夜,都將是進境高峰,不僅航班密集,而且都是接近滿員的狀態(tài)。他們只能趁著航班較少的間隙,分批用餐。
一份食堂做好后打包的盒飯,加上一盤除夕專屬的水煮魚,不到半小時,吃完年夜飯,第一批海關工作人員迅速來到工作崗位,替換下尚未吃飯的同事。10分鐘后,從香港和澳門,有兩個航班幾乎同時抵達。
登臨檢疫、醫(yī)學巡查、行李查驗,“新年快樂”“歡迎回家”,是除夕這一天海關工作人員對旅客說得最多的話。
盡管旅途疲憊、行色匆匆,乘客臉上的笑意卻是掩藏不住的。他們知道,家里的親人正等著他們回去,吃上一頓團圓飯。
人間至味是團圓。(記者 鄭璜)
今日論壇>>>
難忘最是“年味”
一桌熱氣騰騰的年夜飯,一席家長里短的嘮叨話,一陣追逐玩耍的嬉戲聲……把我拉進了記憶深處,喚醒了那魂牽夢縈的“年味”。
“年味”是什么?在老一輩的記憶里,可能是艱苦環(huán)境中的一餐飽飯;對于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可能是一桌有魚有肉的美味大餐;而對于新時代茁壯成長的孩子們來說,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嘗試和體驗。
年夜飯的變化,背后是時代的發(fā)展進步。稀罕的美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粗到精,不僅是國泰民安、物阜民豐的真實寫照,也映襯了鄉(xiāng)親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吃著豐盛的年夜飯,聆聽窗外此起彼伏的爆竹聲,歲月靜好變得無比真實。
人間煙火處,年味漸濃時。曾經(jīng),年味藏在媽媽忙前忙后做的一頓年夜飯中,藏在晚輩孝敬長輩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戶戶都貼上的喜慶春聯(lián)中。如今,年味藏在社交軟件的紅包里,藏在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里,也藏在線上線下互致的祝福里。生活在變,環(huán)境在變,但節(jié)日的儀式感沒有變,縈繞在心中的年味沒有變,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里的文化基因沒有變。
無論一年來有多少的風風雨雨,有多少的酸甜苦辣,有多少的喜怒哀樂,都屬于過去。伴隨著龍年新春的到來,伴隨著甘醇濃郁的年味,我們將再度出發(fā),去拼搏、去奮斗,去迎接新的精彩。(文/黃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