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羅漢嶺:瞿秋白高唱《國際歌》,留下人生最后影像
在古城長汀,背靠羅漢嶺,高大的瞿秋白烈士紀念碑靜靜地矗立著。
1935年2月,紅軍長征后留守蘇區(qū)、身患重病的瞿秋白奉命從瑞金轉(zhuǎn)移到上海從事革命工作,在向閩西突圍時不幸在長汀梅逕村被捕。
6月18日,瞿秋白用俄語一路高唱《國際歌》,在羅漢嶺一處草地英勇就義,年僅36歲。
在長汀中山公園涼亭前,瞿秋白留下人生最后的影像。照片中的他,上身著黑色中式對襟衫,下身為白布過膝短褲和黑線襪,足蹬黑布鞋,背著雙手,昂首直立,神態(tài)自若。
在羅漢嶺,瞿秋白環(huán)視四周“山上青松挺秀,山前綠草如茵”,脫口而出“此地甚好”,便在草地上盤腿而坐,含笑飲彈。
為緬懷先烈、激勵后人,1952年,長汀在瞿秋白烈士就義地,興建了“瞿秋白烈士紀念塔”;1965年修繕后改稱“瞿秋白革命烈士紀念碑”;2006年又興建了瞿秋白烈士紀念館。
距此不遠的長汀縣博物館,曾為汀州試院所在地,又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博物館一角,有處逼仄的房間,曾是關押瞿秋白的地方。瞿秋白人生中最后一段時光就在這里度過,共被關押了41天。
在這間臨時囚室里,瞿秋白面對敵人各種利誘、勸降、威逼,始終不為所動。他在這看書、寫詩、刻圖章,留下《多余的話》和《卜算子·詠梅》等作品。
囚室外的石榴樹,見證了瞿秋白的最后歲月。“這棵石榴樹年年開花,依然鮮艷,正如瞿秋白堅守的革命信仰那樣,生生不息。”博物館講解員李艷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