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承>>>
紅色研學“火”起來 紅色文創(chuàng)“潮”起來

文創(chuàng)形象(從左至右):小郎中、小文書、小伢仔
“大家看這幅紅軍漫畫。國民黨士兵穿著筆挺的軍裝,殘忍地踩在工農勞苦大眾的尸骨上,而紅軍戰(zhàn)士雖穿著草鞋、打著繃帶,卻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謀福利。”記者采訪當日,永安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迎來了一批小學生。只見一個個戴著紅軍帽的小腦袋擠在玻璃板前認真聽講。這是永安市洪田中心小學開展的一次校外主題活動。
“去年,馬洪村被中組部列入首批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試點村,我們抓住機遇,引進研學教育團隊,盤活紅色資源,開發(fā)紅色研學和旅游項目,促進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洪田鎮(zhèn)黨委書記梅金貴說。
目前,永安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已吸引各地黨校、企業(yè)、學校等單位前來,研學活動越辦越紅火。其中,共青團員入團儀式、“小紅軍”重走紅軍路、活字印刷、VR參觀等活動更是讓青少年紛至沓來。“結合‘紅小鬼’與青少年年齡相近的特點,我們特別為青少年量身打造可參觀、可體驗、可學習的紅色研學拓展項目。”梅金貴說,通過新穎的形式發(fā)揮紅色文化優(yōu)勢,為青少年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為滿足不斷攀升的研學需求,馬洪村還培養(yǎng)了3位土生土長的講解員。“平均每天要講解5場,最多的一天講解了14場。通過講解能讓更多人了解革命故事,樹立家國情懷,我覺得很有意義。”剛剛結束一場講解的村民吳兆男對記者說。
在通往博物館的瀝青路旁,馬洪村小學舊校舍正在施工改建。“今年10月,這里將建成紅色教育培訓中心,為開展紅色宣講、教育培訓提供場地,同時補齊住宿和餐飲配套的短板,提升接待能力。”梅金貴說。
“我想要這個小伢仔水杯。”“我喜歡印有小文書的帆布包。”參觀完畢,孩子們聚集在“紅小鬼”文創(chuàng)小鋪,挑選文具等用品,紀念此次研學之旅。
伴隨著紅色研學和旅游的升溫,以紅色文化為設計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逐漸走俏。博物館在館旁設置“紅小鬼”文創(chuàng)小鋪,推出融合當地文化的紅色文創(chuàng)新品,如印有“紅小鬼”的筆袋和棒球帽、博物館特色搪瓷缸等,由于產品新潮,價格適中,受到參觀者和游客的歡迎。
“為克服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同質化、形式單一等問題,我們與三明學院‘紅小鬼’團隊合作,深入挖掘紅軍標語和紅軍醫(yī)院背后的故事,打造了3個可愛俏皮的文創(chuàng)形象——小文書、小伢仔、小郎中。”永安市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館長鄭毅介紹說,這3個卡通形象分別代表紅軍標語博物館文書、少共預備役成員和紅軍醫(yī)院軍醫(yī),用于博物館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的包裝設計,深受孩子們喜愛。去年,該文創(chuàng)產品策劃方案“了不起的少年郎”還獲得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策劃大賽華東賽區(qū)一等獎。
“目前我們仍處于探索階段,下一步將拓展紅色文創(chuàng)的應用場景,與居家生活、手機等融合,提高產品的實用性和時尚感,讓紅色文創(chuàng)帶動新的消費熱潮,為當地百姓增收提供新的增長點。”談起發(fā)展規(guī)劃,鄭毅信心滿滿。(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魏興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