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前面
還有“人民”二字
引領全國建立110報警服務臺
和快速反應機制。
七個人、三支槍、一輛三輪摩托車,
大家穿上迷彩服、戴上紅袖標,
就這樣,“漳州110”出發(fā)了。
1990年10月23日的凌晨,
一位孕婦馬上要分娩,
“漳州110”接到報警后,
迅速趕到現(xiàn)場,
及時將孕婦送進醫(yī)院;
1990年11月24日深夜,
水泥廠的一名女工發(fā)現(xiàn)有陌生男子尾隨,
不敢獨自回家,
便打110報警請求幫助,
隊里立即指派一名警察護送她回家。
這兩次出警讓很多
漳州老百姓為110報警服務臺叫好,
卻也讓很多隊員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警察就是要破大案的,
就是要抓壞人的,
這些事情怎么是我們?nèi)プ瞿兀?rdquo;
身為警察,到底應該在
老百姓生活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漳州110”的民警們展開了一次大討論:
“假如產(chǎn)婦是你妻子,你送不送?”,
“假如女工是你的妹妹,你幫不幫?”
在一次次觀點碰撞后,
大家達成一致觀點:
“警察”前還有“人民”二字,
打擊犯罪是警察的天職,
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是人民警察的宗旨。
1991年的1月5日,
福建省漳州市的老百姓驚奇地發(fā)現(xiàn),
“漳州110”竟然在電視上做起了廣告!
110給自己打的廣告很直白:
“漳州市民有困難,
需要得到警察幫助的
均可撥打110……”
遠親不如近鄰,
近鄰不如“漳州110”。
從那以后,
110這個救急又救命的號碼
迅速深入人心。
街頭犯罪,打架斗毆,鄰里糾紛,
110迅速成為漳州老百姓最信賴、
撥打次數(shù)最多的電話。
1995年,“漳州110”巡警吳榮輝和隊友
接到報警后立即趕往一個車禍現(xiàn)場,
看到一名群眾倒在路邊,
傷勢非常嚴重,
額頭被撞得凹了進去。
“我們把他抬上三輪摩托車,
我緊緊把他抱在懷里,
隊友開車一路向醫(yī)院狂奔,
最后聽到醫(yī)生說把他救活了時,
我和隊友抱頭痛哭。
那種從死神手里搶回生命的成就感,
那種為人民服務的自豪感,
是無以名狀的。”
時間在變,
戴著紅袖標的“漳州110”
24小時守護老百姓,
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沒有變。
圖偵中隊隊長王微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110在巡邏的時候,
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拿著一張小紙條,
拉著戴紅袖標的民警說:
孩子,你能不能幫我找找這個人,
他也有跟你們一樣的紅袖標。
民警一看紙條,上面寫的是
“漳州110”一中隊吳海雄的名字,
原來是在一年前,
這位老人在市區(qū)迷了路,
是正在巡邏的小吳把她送回了家。
她拽著小吳要求他寫下名字和單位,
說要等她的孩子回來后當面感謝。
再后來,她在路上只要看到警察,
都會把紙條拿出來問:
“你認不認識吳海雄。”
不管是老一輩的吳榮輝,
還是新時代的王微、吳海雄,
令每個戴紅袖標的“漳州110”的隊員
最驕傲自豪的是,
每當自己走在漳州市街頭,
老百姓都會對他們點頭或者微笑,
這些動作很簡單、也很樸素,
但在那一刻,大家心里不只是溫暖,
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人民警察”不僅是黨和國家賦予的
一份神圣的使命,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