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臺灣青年帶著祖?zhèn)鞯淖遄V跨海尋根的故事。他用行動告訴臺灣的同輩: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莫讓母親河變成一條陌生的流水。弄清從何處來,才會明白向何處去
回家,就是最好的禮物
——臺灣青年吳贊軒尋根記

第一次回鄉(xiāng),吳贊軒(后排左二)在祖厝磚子庭與當?shù)刈谟H合影留念。(資料圖片)
阿公的族譜
臺海網(wǎng)6月6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你有多久沒看族譜了,還是根本就沒看過呢?你的祖先從哪里來?什么時候來的?你知道嗎?……”很難想象,這是眼前這個不到30歲的臺灣年輕人從少年時期就一直在追尋的問題。吳贊軒是臺北人,其家族于清嘉慶年間從泉州晉江渡海來臺,世居臺北艋舺。
第一次看到族譜是吳贊軒上小學時。那時,一次學校的社會科學作業(yè)要求大家聊一聊自己家族的歷史。于是,他回家便央求阿公(閩南話:祖父)吳翔鵬來“講古”。他記得,那天阿公從床頭柜里鄭重地拿出一本泛黃的厚厚的線裝冊子,里面阿公還工工整整地寫有考據(jù)和更正。“當時的一個反應是,哇,這上面的字好漂亮。”原來,這就是記載了吳氏家族200多年變遷的珍貴族譜。
阿公說,吳家遷徙來臺后,主要經(jīng)營船頭行商,做來往大陸的貿(mào)易,祖上累積了不少財富。家族的吳源吉船頭行,用的是戎克船,船就停在現(xiàn)在臺北萬華的第三水門碼頭。贊軒的太公(閩南話:曾祖父)吳根銘幼年時,家里人常帶他到自家船上“解解饞”,因為每次船靠岸,總是滿載從大陸運來的各種貨物,其中自然不乏好吃的。阿公十歲左右還曾跟船回過一次晉江老家。后來,1930年的一場大火,家中一切化為灰燼,家族事業(yè)又發(fā)生種種變故,祖?zhèn)鞯奈ㄒ粚氊?,就是這本大火中搶救出來的吳氏族譜。
仿佛不經(jīng)意間打開了一扇門,從此,“家族故事”便成了爺孫倆最愛聊的話題,而吳贊軒也是家族中對阿公“講古”最有興趣的聽眾。上了初中,有一天阿公突然把吳贊軒叫到跟前,鄭重地把吳氏族譜交到他手里:“這是我們吳家的根脈和記憶,你一定要好好保管。”
十幾歲的吳贊軒手捧族譜,仿佛拿到了一個家族的密碼,而疑惑也隨之而來:當年歷經(jīng)千辛萬苦渡過“黑水溝”的吳氏祖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族譜上寫的“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都磁灶鄉(xiāng)磚子庭”究竟在哪里?“記得小時候,阿嬤每次祭拜前,一定會先念到這個地名。”這個如此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是祖輩們的故園,也是少年吳贊軒暗暗記在心里,一定要回去看看的原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