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福州有一批傳奇女性
她們的家事與國事
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她們的內(nèi)心掙扎、自我覺醒、
社會參與、情感生活
乃至命運沉浮
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詭譎變遷
亦體現(xiàn)了福州這座城市的
文化底蘊與素養(yǎng)
2018年底
《海峽姐妹》雜志社采編室主任陳碧
做客福州林則徐紀念館
講述了
近代閩都名媛的養(yǎng)成
以及這些坊巷女的家國情懷
一起來看——
林徽因的家國情
提到民國時期閩都名媛,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林徽因。她的身份是什么?建筑師,詩人,藝術(shù)家,梁思成的妻子,慈母。陳碧說,這些職業(yè)或身份,都是林徽因的片斷與偶然,縱觀她的一生,她最重要的身份,也可以說第一身份是林家長女。其余的,都是在第一身份下,次第展開的云彩。
中國人尤其是書香人家取名,都是有所意指的。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時,祖父林孝恂為她取名“徽音”。這個名字來自《詩經(jīng)·大雅·思齊》:“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徽音,就是美好的德行。祖父對她的期許和祝福,都在“徽音”這兩個字里了。
林孝恂是科舉進士。他對教育情有獨鐘,很早就在家中設(shè)立了林氏字塾,分東西兩齋。東齋講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即舊學,塾師是閩中名士林紓。西齋講經(jīng)世之學中外時事,請的是學者林白水。林孝恂強調(diào)求新還須知故,他本人曾東渡日本,也開通風氣,對女性,對妻子游氏,十分尊重。所以他的女兒們和兒子林長民、林天民一樣飽讀詩書。林徽因五歲時發(fā)蒙讀書,就是她的大姑母林澤民所授。
父親林長民對林徽因的培養(yǎng)細致而周到。在林徽因16歲時,就是1920年,林長民離開官場,決定帶女兒游歷歐洲。行前一封信寄到家里,把他的夢想寄托這樣交付女兒:“我此次遠游攜汝同行,第一要汝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lǐng)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惱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yǎng)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父親帶林徽因走遍歐洲,西方古典建筑曾給予少女林徽因以啟發(fā)。最后來到倫敦,房東是一位女建筑師,林徽因受她影響立志獻身建筑。梁思成后來受林徽因影響,亦立志于此。
人們常說,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飛多高。因為林長民不是想把女兒培養(yǎng)成為通俗意義上的名媛或者主婦,而是培養(yǎng)女兒的見識,再領(lǐng)略承繼林長民大半生未遂的抱負,然后養(yǎng)成一種“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抗戰(zhàn)期間,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時,林徽因和梁思成設(shè)計的簡陋茅草校舍中,走出了“兩彈一星”元勛、諾貝爾獎得主、兩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
后來日本在昆明轟炸太厲害了,營造學社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到四川一個叫李莊的小山村。到了李莊,林徽因患了家族遺傳的肺病。病榻上,她完成了《中國建筑史》的資料整理。
抗戰(zhàn)爆發(fā)時,林徽因曾在給8歲的女兒梁再冰的信中說道:“我們中國頂勇敢的,什么都不怕。”當時,美國人費正清邀請梁思成去講學,且將林徽因帶去治病。梁思成回信說:“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林徽因也毅然謝絕。她一直保有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的精神風骨。可以看出,才女名媛的養(yǎng)成是與社會道德風尚、價值觀相互促進的。
林徽因一生優(yōu)雅,但也有呈現(xiàn)出“金剛怒目”的一面。上世紀50年代,為保護北京老牌樓,她據(jù)理力爭:“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作為學貫中西的學人,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她能不懼威權(quán)與各種壓力,秉承了一位建筑學家的良心。這是她的風骨,更是她的家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