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4月21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18年前,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省長任上就高瞻遠矚,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數字福建”,并親自擔任“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親力親為推進福建信息化建設。福建,就此成為新世紀數字浪潮的先行者。
18年后,“數字福建”到“數字中國”,“大數據是信息化發(fā)展的新階段”“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加強精準扶貧、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的大數據運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助力”,已成為戰(zhàn)略共識。
福建省委、省政府堅持一幅藍圖繪到底,充分利用“數字福建”建設所積聚的強大能量,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闖出了一條大數據發(fā)展之路,有力助推了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
八閩大地,一幅幅“大數據”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鮮活畫面,徐徐展開——
打開系統(tǒng),貧困戶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各級扶貧部門的信息更新和實時共享,讓扶貧工作從“漫灌”轉變?yōu)?ldquo;滴灌”;
輕點鼠標,一組由溫度、濕度、光照組成的氣候參數就傳到電腦終端,棚里的果蔬要“吃”多少營養(yǎng),全由數據說了算;
連上網絡,以往爛在田間枝頭的農村“土貨”,搭上電商進了城,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好幫手……
久久為功,成績喜人——
全省已創(chuàng)建17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5個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154個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實現了全省貧困縣農村電商示范工作全覆蓋;
2017年全省農村電商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成效顯著,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330人增收752.8萬元,人均增收約3230元;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我省農村網絡零售額達562.3億元,全省共有189個淘寶村、24個淘寶鎮(zhèn),阿里、京東、蘇寧等龍頭企業(yè)在福建的農村電商月交易量超過100萬單……
大數據,讓鄉(xiāng)村扶貧更精準了
“辦得很快,到服務中心填個表、簽個字,書記做擔保人,不出一小時就辦好啦!”說起去年在鎮(zhèn)黨委的幫助下辦理扶貧貸款的情形,古峰鎮(zhèn)長汾社區(qū)貧困戶陸蘇平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而這,得益于屏南縣在寧德市率先建立的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系統(tǒng)。
在屏南縣精準扶貧服務中心,一張標滿貧困戶定位小旗的縣域地圖,出現在辦事大廳的電子顯示屏上。通過互聯(lián)網,貧困戶家庭信息、致貧原因、幫扶措施、資金流向等悉數入網,縣、鄉(xiāng)、村三級扶貧部門定期對信息進行更新和實時共享,地方扶貧工作從“漫灌”轉向了“滴灌”。
“農村信用社接入系統(tǒng)后,可以通過各類信息對貧困戶進行審核,發(fā)放扶貧貸款的效率提高了。”屏南縣扶貧辦主任胡小青介紹,一般情況下,銀行完成從審核到放款的全套流程,需要5~7個工作日,而借助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系統(tǒng),貧困戶1~2個工作日就能拿到貸款。
精準扶貧不僅要“高效”,也要“實效”。
1989年盛夏,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披荊斬棘徒步進山,指導壽寧縣下黨鄉(xiāng)扶貧開發(fā)工作。下黨也因此被稱為習總書記扶貧開發(fā)思想的“策源地”和“實踐田”。如今,這個曾是“鳥都飛不出去的地方”進行著另一個生動實踐。
2015年,下黨村利用物聯(lián)網技術,發(fā)揮地方特色,推廣定制茶園。消費者通過APP客戶端可隨時查看茶樹生長情況和茶葉制作加工狀態(tài)。
這種可視化定制消費扶貧模式,將貧困村的產業(yè)與大眾扶貧、消費需求對接起來,第一年就推動農民收入翻番。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村集體收入22.3萬元。
一根網線從源頭上精準定位了扶貧的對象和手段,并通過信息公開的方式,護送著惠農資金走好“最后一公里”。
在羅源縣起步鎮(zhèn)庭洋坂村,貧困戶雷興義的女兒雷水翠,用手機查詢父親領取惠民資金的情況。點擊“福州市惠民資金網”并輸入父親的名字,雷興義名下的“城鄉(xiāng)低保補助”“生態(tài)林補償金”“農業(yè)支持保護補貼”3項惠民資金便跳了出來,每一筆資金的發(fā)放時間、應發(fā)放金額等信息一目了然。
原來能發(fā)多少錢都得等人通知了才知道,如今每一筆款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百姓的心里敞亮了,基層干部的工作順暢了,扶貧工作也愈加規(guī)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