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林紹良1916年生于福建福清的一個殷實的農(nóng)民家庭。
從小,林紹良就聰明好學,記憶力很強,在村子里很多人都不喜歡念書的情況下,他在私塾一直念到了15歲。然后開始學著做點小生意,家人給他在村口租了一間房子,開了一個小面店。
可是,好景不長,“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了東三省,人心惶惶,林紹良的面店也只好關門了。
然而禍不單行,1935年,年邁的父親因病去世了,操勞家務的重擔全落在他母親的肩上。而這時國民黨抓壯丁的風聲也越來越緊,母親擔心兒子被抓走,便主張他出走南洋,一來可以避免被抓壯丁,二來也可以去南洋闖一闖。
就這樣,林紹良來到異國他鄉(xiāng),開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1938年春天,他來到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的古突士鎮(zhèn),投靠叔父。當時叔父林財金在鎮(zhèn)上開了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里當學徒。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空余時間還要學習印度尼西亞語及爪哇方言,生活過得很辛苦。
印尼亂世英雄
當時的印尼也不平安,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已踏上這塊土地。爪哇島上烽火連天,經(jīng)濟凋零。林紹良發(fā)現(xiàn),在店中坐等顧 客生意難做好,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銷,叔父答應讓他去試試。于是,林紹良走街串巷,上門推銷花生油。這個辦法真管用,花生油的銷售額成倍地增長。
兩年后,林紹良有了些積蓄,就想獨立創(chuàng)業(yè),尋求大的發(fā)展。他做起了販賣咖啡粉的生意。他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將買來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舊報紙包成小包, 天還未亮,就騎上自行車,趕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寶垅市去販賣。后來,林紹良每當回憶起這段“騎自行車販賣”的艱苦生活時,深感艱苦歲月對他日后事業(yè)的發(fā) 展影響極大。他感慨地說:“人需要經(jīng)得起磨練,才會有所進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亞宣告獨立。但日軍剛撤走,荷蘭殖民軍又卷土重來,一場抗擊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zhàn)爭打響了。當?shù)厝A商在中華總會的領導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獨立戰(zhàn)爭,林紹良是其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一個。他有過幾年經(jīng)商經(jīng)驗,獨具慧眼,預感到自己大顯身手、獨闖天下的時機到了。他確信,這場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必將屬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業(yè)成敗則與這場戰(zhàn)爭息息相關。于是,他毅然離開了在異國他鄉(xiāng)唯一依托的叔父,選擇了一條充滿危險的路——給印度尼西亞軍隊運送軍火和藥品。
此前曾有一位印尼軍隊高級領導人為擺脫荷蘭情報人員的追捕,潛入古突土鎮(zhèn)隱蔽。中華總會把這項掩護任務交給了林紹良。這位名叫哈山·丁的領導人在林家藏匿 了一年多,與林紹良結成了莫逆之交。
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國第一任總統(tǒng)蘇加諾的岳父。正是通過哈山·丁的關系,林紹良結識了中爪哇第四軍區(qū)蒂波尼哥羅師的軍官們,其中一位便是后來擔任印尼總統(tǒng)的蘇哈托。而當時蘇哈托是這個師的上校團長。林紹良找到蒂波尼哥羅師的軍官們,跟他們說明了要為他們運送軍火的想法。對于處于被圍困之中的孤軍來說,這無疑是雪中送炭。他們對林紹良的英勇行為大加贊賞,并表示提供安全保護。
不久,林紹良冒著生命的危險,用帆船載著從新加坡購買的武器及軍需物品,憑著對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巧妙地越過荷軍封鎖線,把一批批軍火安全地運到了中爪哇印尼軍中。他從軍火生意中獲取了相當可觀的利潤,同時又與蘇哈托等印尼軍官結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誼,成了生死之交。
這為他日后事業(yè)上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發(fā)家致富
此后,林紹良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另一宗可獲大利的生意——丁香買賣。
當時,中爪哇生產(chǎn)的丁香煙遠近聞名,銷路很好,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煙廠應運而生。這樣,作為生產(chǎn)香煙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要量高達2萬多噸,遠遠供不應求。丁香生意利潤確實誘人,但風險極大。丁香盛產(chǎn)于印尼東部的馬魯吉群島,要把丁香運抵中爪哇,必須穿越荷蘭軍隊的重重封鎖線,弄不好就人財兩空。
在這時,林紹良和軍隊的友誼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軍方的保駕護航下,丁香生意順利地做成了,幾年時間內,就成了印尼財大氣粗的商界大佬。
但林紹良的黃金時期,還不是這個時候。1967年,他當年的生死之交、鐵哥們蘇哈托當了大官:印尼總統(tǒng)。
后面的劇情,也不用創(chuàng)哥介紹,大家也能猜到。渾身是膽,還有賺錢眼光的林紹良,事業(yè)肯定要井噴。
鼎盛時期,林紹良的公司控制著印尼絕大多數(shù)丁香、食糖、大米貿(mào)易生意,占有過印尼90%的方便面市場、85%的面粉市場、35%的牛奶市場、30%以上的食用油市場,60%以上的水泥市場,20%左右的建筑工程及房地產(chǎn)市場,并創(chuàng)辦印尼中央亞細亞銀行將其發(fā)展成東南亞最大民營銀行之一,同時還在亞洲及美國擁有多家銀行和實業(yè)機構。
到1995年,林紹良已在印尼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擁有600多家公司,業(yè)務涉及70多種行業(yè),總資產(chǎn)超過180億美元,年營收近200億美元。
龐大的商業(yè)體系,讓林紹良被譽為“亞洲洛克菲勒”、“華人首富”,以及掌控印尼經(jīng)濟的人,其在世界財富圈層的聲望與地位,以及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也遠超后來者李嘉誠和王永慶,以及今日之馬云與王健林。
同樣是福建人,菲律賓的首富就沒有這么好的運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