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5月18日訊 據(jù)北京晚報報道,“頭戴簪花圍,腳踩人字拖,本是‘阿拉伯’(古時阿拉伯人的后裔),棲身晉江口,家住蚵殼厝,世代為漁忙……”描寫的是福建泉州地區(qū)著名的蟳(xún)埔漁女。作為與惠安女、湄洲女并稱“三大漁女”的蟳埔漁家女,時至今日她們的日常生活勞作中仍頭戴鮮艷頭巾或鮮花編織“簪花圍”的習(xí)俗,是古港泉州難能可貴的一道歷史遺存。
五月初的清晨。漁季將近結(jié)束,蟳埔街邊賣魚的老阿姨最醒目的是她花白的頭發(fā)上戴著的那兩三朵鮮花。而外來客還在品評時,一朵、兩朵、三朵、滿頭……戴簪花圍的阿婆、大姐就突然目不暇接起來。
清晨正是漁船靠岸的時刻,她們手里肩上拎扛的盡是活蹦亂跳的魚蝦海產(chǎn),“一米多長的大海刀、瞪眼捯氣兒的石斑、搖翅擺尾的黃貂魚、橫行的螃蟹、霸道的八爪……”論斤討兩的場面仿佛在瓜分一個海洋館。
二十分鐘不到,這批魚蝦被早早等在岸邊的魚販買得所剩無幾。蟳埔阿姨們開始了一天的主業(yè)——販蠔。這些看似柔弱的婦女兩臂一晃,就會將一袋袋沉重的生蠔挑在肩上,接下來,粗挑、分類、稱重、裝車……蟳埔女人盡展賢勤本色,把男人出海拼搏的收獲賣上個好價錢。
信步蟳埔漁村,看到那些完全用巨大蠔殼修建的房屋,令人嘆為觀止,并會讓人誤以為是剛剛蟳埔女手中那些生蠔殼被廢物利用了一般。然而這些用于建筑的巨大貝殼并非近海所產(chǎn),而是來自遙遠(yuǎn)的大洋甚至非洲海域,它們默默訴說的是那個海洋王朝另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