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愛吃的“蟲子”來了!眼下,福州市連江縣曉澳鎮(zhèn)300畝沙蟲迎來了上市季。沙蟲又叫方格星蟲,是優(yōu)質海產品,素有“海洋蟲草”之稱,也是土筍凍的原料。
除了土筍凍,福建還有很多看似“黑暗”,實則好吃的美食,趕快“胃”你的旅行做好準備,體驗大好“食”光吧!
土筍凍

土筍凍制作 廈門日報記者王協(xié)云 攝
土筍凍,外地人單聽名字常以為是筍做的。其實“土筍”不是筍,也不是植物,而是一條條形似小蚯蚓的海洋底棲生物——沙蟲,生長在江河入海處咸淡水交匯處的灘涂。因這種小蟲狀如圓筒筍,所以閩南沿海一帶稱之為“土筍”。
將沙蟲洗凈后,以清水熬煮,待它身上的膠質與水融合,冷卻后即可凝固成一塊塊玲瓏剔透的土筍凍。
土筍凍在閩地歷史悠久,明朝屠本峻的《閩中海錯疏》和清初周亮工的《閩小記》都有關于它的記載,前者用心素描:“其形如筍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筍。”后者津津樂道:“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在海濱,形似蚯蚓。”
在食用時,有的食客會澆上陳醋、生抽,有的食客會加入特制醬汁,讓舌尖的觸動來得更加猛烈。皮凍軟軟糯糯、“土筍”鮮脆彈牙,極具特色!
蟛蜞醬
蟛蜞是淡水產小型蟹類,產于福建福州內河,在河邊泥土小洞中棲存。
蟛蜞醬的制作較為繁復,需將蟛蜞洗干凈,用容器裝好,放入鹽、福建老酒、味精、生姜,大力地上下?lián)u晃容器,直至蟛蜞動彈不了,再倒入酒糟、高粱酒進行攪拌。接著用錘子搗爛后,再腌制12個小時。然后放到石磨中碾,最后裝到干燥的瓶子里,旋緊蓋子貯存。時間越久越好,讓酒的香味滲透進去。
蟛蜞醬是閩侯人居家常備的飯菜佐料,它與福州的豉油、蝦油同位相居。特別是炎熱的夏天,鄉(xiāng)村十有八九的人家,餐桌上都有蟛蜞醬作為夏令三餐的佐料。海蜇皮、白灼竹筍蘸蟛蜞醬是常見的吃法。
海草凍
海草凍被連江人稱為“海中燕窩”,是海邊特殊解暑美食。
海草凍是用生長在海邊礁石上的海石花制作而成的。海石花名字雖帶“花”,但其實是一種海藻類植物,呈珊瑚樣不規(guī)則塊狀,生長在巖礁上,顏色越深代表成熟度越高。
采摘回來的海石花里面往往附著砂石、海蠣殼等雜物,需耐心挑出來,一遍一遍地清洗干凈。將煮好后的海石花過濾,濾液及時裝進碗中放至陰涼處通風晾涼,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卻就變成了剔透無味的海草凍。再淋上冰冰的紅糖水、蜂蜜等提味,一碗口感豐富且清爽的海草凍就制作完成了。
泡血蚶

血蚶 東南網記者林瑤 攝
寧德人愛吃血蚶,滿嘴流“血汁”的模樣讓不少外地人受到了驚嚇。
在寧德,血蚶的烹飪講究一個“泡”字,“泡”是指在開水泡10秒左右立即撈起,控干水裝盤,撈水像是走過場一樣。然后用蒜頭、醋、生抽調蘸醬,蘸著吃。這樣烹飪的血蚶,味道鮮而不腥,爽而清甜。
雞仔胎
雞仔胎是經過孵化,但又未能孵出小雞的雞蛋,剝殼能看出小雞的雛形,細軟的絨毛,甚至還可以看見雞骨頭,在漳州是相當流行的小吃。
對喜吃雞仔胎的漳州人來說,他們認為雞仔胎既有蛋的滑韌,又有肉的細膩,還有軟骨的酥脆。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雞仔胎是大“補”品,由于蛋白質含量較高,有營養(yǎng)滋補的作用。
老鼠干
寧化老鼠干是閩西八大干之一,營養(yǎng)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吃老鼠,怎么聽都讓人頭皮發(fā)麻,不過寧化的農民捕捉的都是偷吃莊稼的田鼠,殺凈去毛,放進特制的熏蒸器,熏制成蠟黃色的肉干,配以豬肉、冬筍,佐以大蒜、生姜、水酒,炒而食之,非常有地域特色。
(來源:東南網綜合福建日報、福州晚報、廈門日報、文旅寧德、臺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