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甌文廟 魏永青 攝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設置福建經(jīng)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個字,歷史上便有了“福建”。
福建,山海相依,有福之地。正如地名一樣,千年來,“福”與“建”緊密相依,在山海之間隨處可見,這里既有福州、福清、福安、福鼎,也有建甌、建陽、建寧。
“千年建州·理學名城”,福建的建,由建州始。
這就是今日的建甌,它有很多標簽,每一個都格外引人注目:福建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3000多年文明史;朱子理學正統(tǒng)發(fā)祥地;朱子后裔世居于此;北苑茶文化發(fā)源地,成就中國茶文化的巔峰……
以文興城 以文化人
據(jù)史料記載,漢獻帝建安初年(196年),分侯官北鄉(xiāng)建立了三個縣:建安縣(今建甌市)、南平縣、漢興縣(今浦城縣),距今1800多年。
建安是建甌最初的名稱,便是用當時漢獻帝的年號“建安”直接命名的,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以皇帝年號直接命名的一個縣,也是福建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四個縣之一。
據(jù)文獻記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賀齊進兵建安,立都尉府。當時整個福建均屬于會稽郡,會稽郡下分東、南二部都尉,閩疆為其南部都尉。而南部都尉的都尉府就設在建安,統(tǒng)領全閩。
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設建州,州治在閩縣。武德四年(621年),建州治移歸建安。此時,建州成為當時整個福建唯一的一個州,下轄建安、建陽、綏城、將樂、唐興、閩縣以及邵武等七個縣。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始從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經(jīng)略使司”統(tǒng)管全省的兵民事務,福建之名由此而始。
在建甌這座古城,文化是最為鮮明的旗幟。
建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眾多,挑幡、唱曲子、建安盞燒制技藝、扎紙燈籠制作技藝等不一而足。對于建甌人來說,它們既是文化遺產(chǎn),也是生活。
一會兒將竹竿緊咬嘴中,一會兒玩轉手間,時而抬升時而墜落,時而靜止時而旋轉……號稱“華夏絕藝”的建甌挑幡,在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近年來,建甌挑幡還以“民間大使”的形象頻頻在全國各地乃至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亮相。
建甌的非遺文化一直傳承至今,紅色文化同樣延續(xù)未斷。
在建甌城關序五里43號,矗立著一座古樸的小樓,這里是中共閩北臨委舊址。1927年8月,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閩省暫時劃分為閩南、閩北兩區(qū)”的指示,在建甌此地成立了閩北臨委,直屬中共中央領導。
正是這個機構,領導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福州和閩北地區(qū)的革命斗爭。
除了中共閩北臨委舊址、黃華山烈士公園、閩浙贛省委駐地紀念館等紅色遺址,建甌還走出了楊峻德、張沐、方文治等紅色人物。
文化不能束之高閣,而是應該發(fā)揮其以文興城、以文化人的作用?;谶@樣的背景,建甌市將2023年定為“建州文化宣傳年”。
理學之光 閃耀古城
理學名城,是一張獨屬于建甌的新名片。
建甌不僅是朱熹少時成長地,更是朱子文化的發(fā)祥地。在建甌的鐵井欄、磨房前、紫芝街、勝利路一帶,還存有五經(jīng)博士府、劉氏五忠祠、艮泉井等朱子文化遺跡。近年來,建甌還先后發(fā)現(xiàn)了朱熹所撰的《御制翻譯易經(jīng)》、劉珙墓神道碑等朱子文化遺存。
這座理學名城,還有兩個理學名村。
在朱熹大弟子、南宋理學家葉味道后人聚居地黨城村,“道繼紫陽”四個字高高懸掛在村中的右文書院。在建甌西部的吉陽鎮(zhèn)巧溪村,更有“宋大儒雙峰饒先生祠”等理學宗祠。“道繼紫陽”,崇尚理學,尊德向道,理學浸潤下,理學名村呈現(xiàn)出地靈人杰的繁盛景象。
如何耀理學之光、揚朱子之名?
建甌以項目為硬抓手,包括理學文化建筑,建設宋明理學研究中心,加快建州朱子文化遺存的物化進度。同時,建甌將朱子的“循理”思想融入司法實踐、家庭建設和校園建設中,讓朱子文化浸潤千家萬戶。
以“建”之名 再“建”未來
以“建”之名,再“建”未來。如今的建甌賦予了這片古老土地新的時代活力。
2021年,建甌市提出建設“千年建州·理學名城”,這既是建甌市賦予城市發(fā)展的品牌定位,也體現(xiàn)了建甌人對建州歷史文化的價值認同。
2023年4月,歷時9個多月的精心修繕和改造提升,建甌“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qū)”迎來階段性成果展示,打響了古城保護的第一槍。除此之外,建甌還謀劃了12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項目,總投資48.5億元。
建古城,還要建產(chǎn)業(yè)。
竹、酒、茶這三者,不僅構筑了建甌的精神生活,還“建”起了建甌經(jīng)濟的脊梁:
通過“福”文化賦能,建甌設計研發(fā)生產(chǎn)竹工藝品;獲評全國唯一的“中國筍竹之都”;研發(fā)打造“全竹宴”“百筍宴”等筍美食菜式80多種;重點開發(fā)以竹文化為主題的系列觀光旅游,讓“一根竹”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亮麗風景線。
組織專家學者對建甌三千年的酒文化進行挖掘,編撰出版了《建州酒典》;傳承、保護、利用好“福矛窖酒釀造技藝”“黃華山烏衣紅曲‘三冬老’黃酒釀造技藝”和“黃華山‘米燒’白酒釀造技藝”等三項省級非遺。
建甌的“北苑御焙遺址”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涉茶國家級文保單位,去年列入第二批省級遺址考古公園,完成10萬平方米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如今,北苑文化活化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建成北苑貢茶文化中心,恢復北苑貢茶古法制作,宋式點茶技藝、北苑喊山、北苑開畬列入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從精雕細刻古城建設,到弘揚建州文化,再到邁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甌正在建的不僅是“城”的實體和概念,更是獨屬于建甌的文化自信。(宗禾)

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qū) 魏永青 攝

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舊址(資料照片)

朱子祭祀大典 魏永青 攝
來源: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