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正脊脊身上的龍鳳及其他走獸
包金彩繪
閩南古建筑的色彩豐富艷麗、做工精美,紅黑色的梁架配合上以青綠色為主的木雕構(gòu)件,主要部分還貼上金箔,飾以金粉并施加彩繪。明代時的建筑彩繪畫一般不用金,而到了清末及近代閩南人喜歡在建筑上大量用金,彩畫色彩也更加絢麗,這種形式一直沿襲至今。
閩南語有句“紅宮烏祖厝”,這里的“宮”指的是廟宇,而“厝”指的則是家族祠堂。閩南宗祠的梁架局部為紅色,主色調(diào)為黑色;主色調(diào)若是紅色,局部就為黑色。如梁架及大木構(gòu)件有兩種油漆方法,一種是“見底就紅”,另一種是“見底就白”。前一種以黑色為主色調(diào),底面涂紅色,兩側(cè)面涂黑。這就是閩南古建筑油漆彩繪行話所講的“紅黑路”。而后一種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局部配以黑色的宗祠、寺廟,則要遵循“見底就白”的規(guī)則,即在梁架和大木構(gòu)件等側(cè)面刷紅,底面刷白。這種“見底就白”的做法最早見于莆田、仙游等地。
木雕部位的彩畫,以白色作為輪廓線,線內(nèi)用“化色”的技法以青綠色為主色調(diào),并用金色來點綴。彩畫中用的化色技法,在清代北京畫匠中稱之為“退暈”或“疊暈”,就是將顏色由深色過渡到淺色的彩繪技法。閩南彩畫繪制中,大面積的彩畫所用的原色顏料稱為大色,主要是紅色、黑色和青色等,在大色中加入白色使其淡化形成的粉朱色和淡青色稱為二色?;纱笊?、二色等漸漸過渡到白色的邊緣。在彩畫繪制工作完成后,罩上一至兩道光油,保護彩畫,使之免受風(fēng)吹雨打,使彩畫和金箔的壽命更長久。
閩南古建筑的桷底一般保持木材的本色或涂以黃色,或也可以畫上云紋、花卉,稱之為“虎皮花”。而桷底忌諱紅色,屋頂在人的頭頂上,稱為天,紅色又被稱為朱,若桷底漆上紅色,那就成了天誅。
蘇式彩畫以包袱彩畫為主要的構(gòu)圖中心,蘇式指的是蘇州地區(qū)的樣式,也泛指江南地區(qū);包袱彩畫,指形如絲織品包裹在建筑梁架上的彩畫,是中國早期以錦繡織品包裹建筑構(gòu)件以示華美之風(fēng)的裝飾遺留及變化形式。以錦繡紋樣為主的包袱彩畫主要流行于明清江南建筑中。江南多雨,古彩畫大多繪于內(nèi)檐的梁、檁上。一般將梁、檁的全長分為三段,中間一段為“堂子”,繪以錦紋圖案,稱“包袱”“錦袱”,也稱“錦地”,閩南稱之為“包巾”。
在閩南建筑中的包巾畫十分艷麗,在用色上更是大膽地使用青色和藍(lán)色等原色,使畫面顯得更加艷俗華美。包巾在閩南古建筑中一般繪于兩個地方,一是脊檁下正中的位置,以菱形圖案包住,菱形的中間常繪制太極八卦或河圖洛書圖,并寫上添丁進財?shù)却砑榈脑~語。另一個是在大通兩端與瓜筒相接處畫包巾,瓜筒下的包巾稱為“木瓜佩”,中間則多留出素地,不施彩畫。
除了室內(nèi)的梁架外,外檐下的水車垛也繪以彩畫。閩南建筑界流行“水車垛”一詞,閩南話中的“美”與“水”字的讀音相近,而閩南話中的“斜”與“車”字讀音相近,整個詞讀起來的意思就是指很美的墻上斜垛。水車垛的構(gòu)圖模仿梁枋,也分成垛仁和垛頭。垛頭的圖案多為螭龍、蝴蝶、蝙蝠或雷云紋,線條極為細(xì)致,垛頭往往成浮雕狀,有力地框住垛仁。垛仁的主題多為民間常用的山水、花鳥、樓臺、亭閣與人物,表達(dá)忠孝節(jié)義或者祥瑞景物、男耕女織、耕讀漁樵等。
閩南彩畫的制作最后還要在瀝粉線上貼金。彩畫界有術(shù)語:“一貼,三掃,九埿金。”這說的是貼金、掃金和埿金三種工藝的用金量。將金箔貼在上過油的木構(gòu)件表面,這稱為“貼金”或“安金”。“掃金”就是在地仗上刷上膠油,然后用毛筆將金粉輕掃于膠油表面。埿金是將金粉與膠水調(diào)成粉稠狀,再以筆涂刷。貼金也用于石雕作品之中,一般用于龍柱、石鼓、石柱上的文字等。而木雕則在重要醒目的部位貼上金箔,木構(gòu)件貼滿金箔稱為“不見紅”。
閩南古建筑中的地仗比較薄,彩畫容易脫落。近年來的閩南古建筑維修工程及仿古工程中,大多省去地仗工序,并使用現(xiàn)代的化學(xué)顏料代替?zhèn)鹘y(tǒng)的礦物和植物顏料,而且施工技術(shù)不得當(dāng),這反而破壞了傳統(tǒng)彩繪的精美。如今彩畫匠師逐漸凋零,傳統(tǒng)彩畫的技藝也逐漸失傳,古建筑中的彩畫修復(fù)成了一道難題。
與閩南的熱情似火的建筑風(fēng)格相比,徽派建筑就顯得靜逸清雅。閩南雕刻是有雕必彩、先雕后彩的習(xí)慣,而徽派木雕則是不飾油漆,通過高品質(zhì)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來展示雕刻的精細(xì)生動,這與閩南的華麗典雅不同,卻也格外顯得古樸典雅。閩南民居優(yōu)雅華麗、生動活潑,給人熱情洋溢、蒸蒸日上的感覺,更富有溫暖和歡樂的氣息。
來源: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