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突破+科技支撐 試點馬尾松林分改造
長汀縣河田鎮(zhèn)露湖村北坑山場,滿山的馬尾松林中,有一片明顯的新樹苗。這片山林分為樹種、密度、采伐強度等三個試驗區(qū),被劃分出28個徑流小區(qū)。原來的馬尾松林按照不同強度采伐后,改種、補種上不同密度、不同樹種的闊葉樹苗,下方的徑流池用來對比不同小區(qū)的水土涵養(yǎng)能力。
這里屬于“水土流失區(qū)植被恢復初期馬尾松林分結構調整”項目。前幾日,露湖村的試點項目區(qū),樹苗種植剛剛完成。
“選用木荷、楓香、閩粵栲、山烏桕、千年桐等15種鄉(xiāng)土闊葉樹,其中一些屬于珍貴樹種。”長汀縣林業(yè)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范小明說,這些樹種耐瘠薄、適應本地水土,種植的目的是變馬尾松純林為針闊混交林,提升生態(tài)功能,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他介紹,整個“水土流失區(qū)馬尾松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撫育改造試點”項目,位于河田鎮(zhèn)的露湖村和游坊村,分為“帶狀皆伐撫育+營造多樹種混交林”和“擇株采伐撫育+套種多樹種混交林”兩種改造方式。
“試點項目在政策和營造林技術上都有一定突破。”李華慶說,長汀縣是我國南方紅壤地區(qū)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qū),經過30多年的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第一階段的關鍵性勝利,形成了以馬尾松純林為主的治理區(qū)。但馬尾松純林存在植被單一、植物物種多樣性不夠豐富、生態(tài)脆弱、松材線蟲病防控與火災防控的雙重壓力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局部強度侵蝕初步治理區(qū)出現退化,可能造成前期治理成果喪失,急需對這些馬尾松林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改造成為生態(tài)功能更好的針闊混交林。
由于相關政策嚴格控制生態(tài)林的砍伐強度,為提升森林質量,長汀在馬尾松林分內試過套種、補種等各種辦法。
在露湖村的另一片山場,記者看到,馬尾松林中套種了木荷、楓香等闊葉樹,雖然經過8年撫育,馬尾松高逾10米,闊葉樹卻只有1~4米不等的高度。
“馬尾松作為水土治理的先鋒樹種,十分耐瘠薄,施肥后長勢更好。在馬尾松為主的樹林里,這些闊葉樹成了‘被壓木’,很難壯大。”長汀林業(yè)局營林股的黃冬生說,多處套種的山林都證明,如果沒有對馬尾松進行一定強度的采伐,很難真正改造成針闊混交林。
省林業(yè)局世行辦試點項目技術負責人錢國欽認為,以往一些試驗林仍無法改變以馬尾松為優(yōu)勢樹種的林分。雖然近年來實行林下補植套種和撫育施肥等措施,對提高該區(qū)域林分郁閉度、優(yōu)化林分結構及改良土壤起到一定作用,但距離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和森林生態(tài)功能上相差甚遠。
在專家團隊和省林業(yè)局的指導下,長汀在科學設計下開始了試點項目,探索突破現行撫育采伐限制。在“帶狀皆伐撫育+營造多樹種混交林”作業(yè)區(qū),進行水平方向帶狀或縱向采伐,伐除種植林帶內所有針葉樹,保留闊葉樹喬木;在“擇株采伐撫育+套種多樹種混交林”作業(yè)區(qū),則按“砍小留大、砍劣留優(yōu)、砍密留均”的原則對杉木、馬尾松進行擇伐。在皆伐、擇伐之后,再進行林地清理、挖穴、施基肥,適時栽種闊葉樹種。
“試點項目得以開展,關鍵在觀念的更新、科技的支撐。”長汀縣林業(yè)局局長曹偉清說。
有人認為,好不容易種上的樹、治理好的水土流失,何必再采伐、改造?
對此,曹偉清解釋道:“我們要打造現代林業(yè)示范縣,就要敢于面對生態(tài)公益林、天然林中的馬尾松林分森林質量提升的突出問題,用科學的態(tài)度來進行探索、實驗,實現林業(yè)從‘綠起來’到‘好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轉變。”
他說,為保持水土,還采取了“頭戴帽、腳穿靴”營造林技術措施(即山頂及山脊要留樹、山腳留林草帶,道路兩側要保留),并嘗試探索新造林地“穴緣播草”(即在坡地種植穴的下部邊緣動土區(qū)播草,既能保持水土,又不與樹苗爭水爭肥)的水土保持方法。
“這些已種好的實驗林,我們要持續(xù)進行3年以上的撫育管理,直至成林,對成效進行連續(xù)監(jiān)測,評估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經營模式和措施,以達到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并逐漸向‘閩西博平嶺西部常綠櫧類照葉林地帶性群落’演替。”錢國欽說,最終為全省甚至整個南方紅壤水土流失區(qū)的馬尾松林分結構調整,以及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尋找一個可借鑒可復制的技術模式。(記者 陳旻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