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在璧洲村古廊橋上賞宮燈。 張斌 攝
“璧洲南宋燈籠采用純手工構造,分上中下三層,左右兩側,一板燈籠多達20多盞燈,最上層可根據(jù)個人喜好做成各類造型,如十二生肖、永隆橋等。”璧洲村村委會主任林萃斌說,該村“游燈籠”歷史悠久,是從南宋戶部尚書“吳十六郎公”南遷到璧洲開基后一直傳承下來的風俗活動,完整保留著南宋時期制造燈籠的精湛技藝,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被民間稱為“南宋燈籠活化石”。
村口100多畝金黃的油菜花開得正艷,與旁邊永隆橋、文昌閣、天后宮等古建筑連成一片,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唯美的天然畫卷。 張斌 攝
3月的璧洲,村口100多畝金黃的油菜花開得正艷,與田間多彩的風車走廊相映成趣,旁邊永隆橋、文昌閣、天后宮等古建筑連成一片,交相輝映,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構成一幅唯美的天然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