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作之余,常年堅持寫作
在家中一樓,有間鐘巧云的寫作室,房間不大,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收獲》《福建文學》等期刊,更多則被作家弟弟鐘兆云寫的書占據(jù)。實際上,弟弟鐘兆云是她寫作路上的引路人與精神導師。
“弟弟寫的書我都看過,書架上很多書也都是從他家拿回來看的。”鐘巧云說,從小到大,姐弟倆關系一直很好,長大后還經(jīng)常書信來往。多年后,弟弟鐘兆云已是知名作家,他在信中常常鼓勵姐姐鐘巧云。
那些年,看著弟弟接二連三地出書并獲獎,鐘巧云的心里感到很自豪,甚至突發(fā)奇想:“假如有一天,我的名字也可以出現(xiàn)在報紙雜志上,那該多好。”
有了這個想法,鐘巧云便偷偷地寫些小短篇,讓弟弟幫忙潤色,并陸續(xù)向報刊投稿。感念丈夫多年的呵護,她寫下了《永遠的初戀》,后來真的被閩西日報刊登了。第一篇文章刊登后,她接連又寫了好幾篇,每次收到報紙和稿費,她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信心一次比一次足。
在鐘巧云的書桌上,放著厚厚一摞作業(yè)簿,翻開其中幾頁,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這些都是她的手稿。白天,卷起褲腳下到田里干活;夜里,關起門窗挑燈寫作,這正是她生活的真實寫照。
鐘巧云坦言:“寫作比上山砍柴更辛苦。”只有初中文化的她,寫作難度異于常人。寫作中,遇到不懂的字,她一頁一頁地查字典,實在不懂,只能用括號或畫圈圈代替,不懂電腦打字,寫作靠純手寫,寫完后再托兒子或親戚幫忙打出來。盡管困難重重,但無論是在生病期間,還是艱辛的勞作之余,她依然常年堅持寫作。
讓鐘巧云感念的是,這些年因為有丈夫和家庭的支持,使她的精神有了依靠,讓她在繁重的家事中能夠堅持抽空寫作,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執(zhí)著追求,終圓作家夢
作為土生土長的客家人,鄉(xiāng)村的見聞、趣事,都成了鐘巧云的創(chuàng)作源泉。一次,弟弟鐘兆云偶然回家,發(fā)現(xiàn)了她的手稿,驚訝于她的寫作天賦,提出了合作出書的想法。
“出書?我一個農(nóng)民,怎么可能成為作家,那真是異想天開!”聽到這個提議,起初鐘巧云是拒絕的,不過在弟弟的再三鼓勵下,她最終應允。
2008年,鐘巧云動筆撰寫第一部小說,寫作過程異常艱辛。“白天干活,晚上寫作,一字一字地寫,寫完后再寄到福州讓弟弟改,邊改邊寫。”鐘巧云說,斷斷續(xù)續(xù)寫了兩年,70萬字篇幅的小說最終成稿。
2011年,反映客家原生態(tài)生活的長篇小說《鄉(xiāng)親們》最終出版,小說出版后,好評如潮,最終還獲得福建省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評論家傅翔評價:“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小說,是近二十年來我所看過的最地道的一部農(nóng)村小說。”
“當時我看到這句話,感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鐘巧云說,大家對自己的鼓勵,讓她有了繼續(xù)寫下去的勇氣。繼《鄉(xiāng)親們》出版后,鐘巧云又與弟弟鐘兆云合作,接連寫出了“鄉(xiāng)村三部曲”中的后兩本書《鄰里》與《客鄉(xiāng)風月》。
如今,鐘巧云已是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盡管寫作出了名,但她平日依然在村里干農(nóng)活,空閑時寫作。因為常年伏案寫作,鐘巧云患上了頸椎病,頸椎經(jīng)常犯疼,不過她照常保持寫作的熱情。
談到寫作,鐘巧云由衷地說:“感謝文學,讓我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