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3月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鄔眉 通訊員 陳天長 文/圖)一邊,眾人抬著轎子要上岸,另一邊,一群小伙拼命阻攔。昨日在龍巖長汀四都鄉(xiāng)的漁溪村,當?shù)佤[元宵習俗——“打菩薩”熱鬧上演。
被打的“菩薩”,是一塊裹著紅布,被供奉在神龕中的“石頭”,村民都敬稱其“石佛公”。
活動中,“石佛公”一次次被毛竹棒打在地上,霎時間,吶喊聲四起,有人摔進了水里,有人扯破了衣裳,但是鬧得越兇,氣氛越歡樂。“打菩薩”的民俗,在漁溪村已經(jīng)世代相傳數(shù)百年。相傳這塊被打的石頭出現(xiàn)在明朝中后期。當時,漁溪村連年水患顆粒無收。有晚,一位田主鄒老漢被托夢告知,在一個叫“下灣”的地方,有一塊“田缺石”,只要把它找出來并在漁溪河邊建座廟,就能確保無旱澇之患。
第二天,鄒老漢終于將其找到,并建廟取名“鎮(zhèn)溪庵”,自此漁溪村很少發(fā)生旱澇災害。因此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這里都要舉行別具一格的“打菩薩”活動,借此祈盼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