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訊 細數(shù)客家建筑,土樓,圍樓、半圍樓、圍龍屋……勤勞、智慧的客家人,造就的這些千姿百態(tài)造型,已斐然海內(nèi)外。
  不過,今年5月,剛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李氏大宗祠,在客家地區(qū)遍地開花的宗祠中,不論在建筑規(guī)模、風格,還是在藝術(shù)造詣上,也獨樹一幟。
  李氏大宗祠,安靜地坐落在龍巖上杭縣稔田鄉(xiāng)官田村。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占地5600余平方米,大廳3棟,客廳26間,住房104間,大小計130間,正宗的古典式祠堂。
  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周圍青磚砌墻,站在制高點,眼下的李氏大宗祠,書寫出了個漢字“回”形。
  宗祠五進大門,正中大門,氣勢非凡:灰青條石砌成的牌坊式門樓,牌坊上豎著一塊長方形的石板,上刻有道光皇帝恩賜的“恩榮”二字,兩旁石柱上刻著“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的對聯(lián)。

  踏過正中大門,透過天井的光線,又呈現(xiàn)出宗祠內(nèi)部的另一番“小世界”:東西兩邊二進大門,內(nèi)廂為圓大門,外廂為耳大門,左右兩廂對稱,一字排開,甚為壯觀。
  隨行穿走于內(nèi),網(wǎng)格狀的格局,又像是布滿田間橫七豎八的小道,“水繞山環(huán),卻無以逾此”,真是讓人贊嘆不已。
  如此規(guī)模的宗祠,為誰而建?翻開古代上杭的歷史畫卷,無疑只有一個人,他就是享譽中外的名人,李氏閩粵大始祖——李火德。
  據(jù)史料記載,李火德來自隴西望族,入閩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在我國16個?。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及海外13個國家。
  管理員李長增說,每年春分時節(jié),那是宗祠最熱鬧的時候,來這里祭祖的李氏后人達上萬人,“但凡是李氏后裔,無人不曉李火德”。

  有首歌唱得好,“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也許,對李氏的后裔來說,一年一度的春分,來到這里,就好比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作為上杭一大寶物,當然,當?shù)卣舱鋹塾屑印T诒Wo宗祠的同時,也準備利用這一資源,搞旅游,擴大知名度,為當?shù)厝罕妱?chuàng)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