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當初策劃的時候,您想象中的《絕命后衛(wèi)師》是怎樣一部電視?。楷F(xiàn)在電視劇已經(jīng)播出,和當初的預想和期待相比較,您有何評價?
袁錦貴:現(xiàn)在這部電視劇正在熱播中,但此前我參加審片,用了兩天半的時間看完了全劇。原來是34集,審片后改成32集。以我個人的感受是,這部劇是“以史為據(jù),以實統(tǒng)領(lǐng),以情感人”。一是以史為據(jù)。劇中的重要情節(jié)都是有革命歷史史實的,在編劇過程中,我陪同錢林森老師先后到龍巖、上杭、寧化、長汀等地深入采風,收集資料。隨后,他又去了湖北紅安考察。錢老師是一個充滿正能量、愛黨愛國愛人民、充滿激情、才華橫溢的劇作家。他在革命歷史博物館,看到當年的革命斗爭史料,就十分動情地說,閩西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這么大貢獻,犧牲了那么多人,我不寫不行,不下功夫不行。
對戰(zhàn)斗場景,對烈士姓名他尋根問底,弄清來龍去脈,而且大量收集史料,把紅34師參與戰(zhàn)斗的地點、時間、脈絡關(guān)系理得很清楚。更為可貴的是他不找槍手代筆,而是自己一氣呵成,直到累得嚴重耳鳴發(fā)作住院治療,仍不放棄,僅花了五個月時間就完成初稿。劇作中心又多次召開座談會,請李準、李京盛、王偉國、阮丹悌、王強、秦振貴等專家、領(lǐng)導提出意見,把好史實關(guān)。二是以實統(tǒng)領(lǐng)。導演董亞春是一位軍隊文藝工作者,有著軍人的正直與率真、執(zhí)著而又細膩。我建議攝制基地一定要放在閩西,一是地理地貌與湘江無異,二是紅34師在這里組建出發(fā),三是老區(qū)人民會全力支持。
這一建議得到了劇作中心領(lǐng)導和導演的采納支持。去年,我陪同董亞春導演等主創(chuàng)人員到漳平、新羅、永定、上杭、連城、長汀以及漳州等地進行了為期十天的選景復核。哪里偏僻、哪里房屋破舊、哪里道路泥濘,我們就到哪里去,目的就是能真實再現(xiàn)八十年前的那種場景,以至中巴車的門都顛壞了。今天電視熒屏上出現(xiàn)的都是實景,很多都是當年紅軍駐扎過,或打過仗的地點。主要人物都是烈士花名冊中的真名實姓,戰(zhàn)斗中的煙火、槍炮、肉搏都非常逼真。連那幾輛國民黨軍隊用的三十年代的軍車,也是專門打造的,照明燈、剎車制動都很老舊,攝制中有幾次還差點出事故。閩西的風土人情也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xiàn),不少閩西觀眾都感到特別親切。三是以情感人。
雖然劇名中有“絕命”二字,已夠悲壯,32集四分之三是戰(zhàn)斗場景,但是劇中人民群眾對共產(chǎn)黨的信仰之情;海誓山盟、送來投紅的夫妻之情;千里尋兒、忠孝難全的母子之情;如影相隨、百般呵護的父子之情;攙扶行軍、生死與共的兄弟之情;坦誠相見、以心換心的戰(zhàn)友之情;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革命豪情。等等,等等,無不讓我熱淚盈眶,激動不已。盡管對劇情我了如指掌,在拍攝現(xiàn)場看過片花,審片又從頭到尾看過了,但在正式播出中,我追劇觀看,心潮仍久久不能平靜。在北京審片時,不少人都被劇情感動得淚流不止。龍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閩跟我說,她每一集都被看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