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看她年紀(jì)大,“玩起”剪紙可真了得。她花了近兩年,一刀一筆,剪出一張長12米、寬0.55米的《清明上河圖》。昨天,阿婆的“粉絲”前往賞畫。
阿婆叫吳群英,家住龍巖連城縣。她10歲時,迷上剪紙。一張紅紙,先折疊好,然后用熟練的刀法左一刀右一刀,片刻現(xiàn)出活靈活現(xiàn)的人兒。數(shù)十年來,阿婆把剪紙當(dāng)做業(yè)余愛好,沒事就露一手。
阿婆說,剪紙必須格外細(xì)心。手握著刀,眼睛瞧準(zhǔn)了,才能下手。下手時,手不能抖,稍稍不慎,就會讓紙上的人物“缺胳膊少腿”。
2012年年初,吳阿婆突發(fā)奇想,想創(chuàng)作一幅《清明上河圖》。阿婆首先讓人從網(wǎng)上下載《清明上河圖》,開始著手前期的工作。
接著,她把8張大的紅宣紙連在一起,組成一張12米長的長卷。其中每張紅宣紙,又由8張小紅宣紙組成。
就這樣,一張12米長的長卷,由64張小宣紙組成。長卷備好后,阿婆根據(jù)事先臨摹好的輪廓開始剪。
阿婆說,最難的是剪人物,畫中有近千個人物。每個人物,神態(tài)各異,他們或吆喝或飲茶或說唱。剪紙中的人物,不能用剪刀去剪,必須改用刻刀。
一刀下去,必須格外小心。用力牽拉的纖夫;坐在船頭怡然自得的船夫;還有那趕集的老者……畫中的每個人物,表情或焦急或樂呵,這都是一刀一刀刻出來的。
尤其是,畫中橋上趕集的人群,密密麻麻。而那些房屋、橋梁、城樓、馬兒,相對容易,用剪刀就能剪出大概。
阿婆說,剪紙的分分秒秒,都不能分心。年紀(jì)大了,剪紙時間稍長,阿婆的頸椎就會酸疼。所以,阿婆每天只能花一個小時在剪紙上。
阿婆說,她剪紙不圖別的,只圖個開心、快樂。如果有年輕人喜歡她的剪紙,她也愿意教這門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