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買把韭菜的心走進菜市場,沒想到卻拍了100張自拍照走出來!”“家門口的菜市場比商場還好逛!”中秋假期,杭州一家菜市場“搖身一變”成為“網紅”,不少80后、90后爭相和大伯大媽們到此一起“打卡”。
“真的是菜市場嗎?”站在位于杭州市拱墅區(qū)的紅石板農貿市場門口,不少顧客感覺眼前一亮。錯落排列的招牌、明亮簡約的燈具,就連一般菜場所有的一些怪味都消失了。
面攤鋪在空間布局上采用了水紋玻璃、胡桃木和席編元素,保留杭州市井生活的一種溫和、細膩、時鮮的煙火。“片兒川”“豬肝面”“大排面”……懸掛在屋檐下的竹片上刻著杭州人愛吃的面食菜單,還有“吃面看謎面光盤見謎底”的面碗、杭州面文化墻等。米店鋪的設計特地隔出了儲物區(qū)和展示區(qū),一改以往雜貨鋪雜亂無序的情形,高低錯落的立式柜方便人穿梭其中。
據(jù)了解,菜市場的改造依托一個有社會力量參與的城市公益項目,9位參與改造的國內知名設計師都有非常豐富的設計經驗,甚至有參與過G20杭州峰會會場的室內陳列設計。
參與改造的設計師史新華說,在改造紅石板農貿市場時,就想把這里打造出步行街的感覺,“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來,買菜、做飯,愛上生活這件事本身,將傳統(tǒng)的菜市場變成‘生活滋味’的真正來源。”
為了讓12個攤位都獨具風格,設計師們在改造之初,先在小區(qū)駐點觀察了幾個月,收集了大量改造意見。當菜市場遇到國際設計師,奇妙的化學反應發(fā)生了。
魚鋪整體構造主要采用白色小方磚,門頭logo是簡潔的魚形燈管,招牌上還有代表豐收的一排魚簍,“你看右上角還有只小貓咪咧,它也想吃魚啦!”菜市場負責人施木林特意提醒一個容易被忽略、但又體現(xiàn)設計師巧思的小裝飾。
有面子更要有里子,高顏值背后需要強大的功能性,這次改造還規(guī)避了許多傳統(tǒng)菜市場的不足。為了解決污水排放的問題,豬肉鋪增設了可隨時沖洗殘留血漬的水龍頭和排水系統(tǒng)。就連儲藏雞鴨鋪凍肉的保鮮冷柜,也特別采用了定制的全玻璃籠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每個攤位都是獨家設計,所以市場家具擺件幾乎是清一色的“定制款”。而公共部位空間和系統(tǒng)工程由兩位設計師負責統(tǒng)籌,最大限度保留了個性,又能夠統(tǒng)一市場風格。
水果店的原主人,20年前就在紅石板新村擺過露天的水果攤。如今,“90后”的兒子成為第二代主人,水果店的設計充滿年輕活力。
據(jù)悉,紅石板農貿市場改造完成后,攤位租金不變,菜價和其他菜場一樣,杭州市拱墅區(qū)還將對15家農貿市場進行改造。
不同于一般的菜市場,在這里,記者看到許多年輕人穿梭其中。22歲的沈小姐就是其中一位,她自稱被“網紅菜市場”的美貌驚艷。“現(xiàn)在年輕人很少來菜市場,但這樣的菜場我愿意經常來。整體特別有設計感。”60歲的華阿姨是附近居民,她說,新菜場比原來干凈衛(wèi)生,連買菜的心情也更好了。
一座城市的文化與形象,從“菜市場”就可以窺見。曾有人用“皮鞋進去、雨靴出來”形容一般的菜市場。“低小散、臟亂差”似乎成了菜市場普遍存在的詬病,年輕人基本不愛去,更別說“逛”。史新華表示,大部分菜市場僅僅停留在位置便利、價格實惠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基本是家庭主婦或者退休老人的活動范圍,缺乏體驗感需求,本次改造的重點是以當代“城市煙火氣”為基本屬性。
菜場改造設計師謝天表示,這次改造菜市場盡管規(guī)模小,但本質上以市民“消費觸覺體驗”為核心,打造一個“設計標準化、場所現(xiàn)代化、交易信息化、管理智慧化”的菜市場,以更好滿足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