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色、勾線、燒窯……在被稱作“京城第一窯”的京彩瓷博物館里,傳統(tǒng)的純手工繪瓷技藝得到完整沿襲。為了將這個非遺項目傳承下去,幾代工藝大師們在點滴勾勒中寄托著執(zhí)著的“工匠精神”。

圖為京彩瓷博物館仿制的“乾隆粉彩百鹿尊”。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從清宮造辦處走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彩瓷博物館前身是北京工藝品廠。這個坐落在西城區(qū)廣安門外的老廠房如今被改造成上下兩層的博物館,包括展廳、拉坯體驗教室、窯房、釉色實驗室、工作車間等不同功能區(qū)域。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京彩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間。喜愛瓷器的康熙從景德鎮(zhèn)選送精品白胎,嘗試將外國傳入的彩繪琺瑯繪制到瓷器上,并在其執(zhí)政晚期成功創(chuàng)燒出琺瑯彩瓷。在當時的故宮養(yǎng)心殿、圓明園,還專門開設了一些小窯燒制琺瑯彩瓷。
清朝滅亡后,流落民間的清宮造辦處匠人們開始仿制宮里的瓷器。他們用造辦處剩余的白胎繪制,在自建的小窯里燒制瓷器并出售,這就是京彩瓷的雛形。這些匠人也成為京彩瓷的第一代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