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朋友問我:“中國為什么會成功?今年夏天我去浙江度假,這里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地方。我問導游,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家鄉(xiāng)人,會是哪個詞。他說‘奮斗’。”沒錯,這個詞大概勾畫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特質(zhì)。
近四十年來中國勞動生產(chǎn)率每年以9%的速度增長。中國的勞動力隊伍堅實可靠,女性參加工作的比例很高。今年,中國首次躋身全球最具創(chuàng)新力經(jīng)濟體20強。美國跨國公司通用電氣早在1906年便開始在中國開展業(yè)務,其口號是“在中國,為中國”。通用雇傭了2500名中國工程師,他們的研發(fā)讓通用電氣更上層樓。
四十年前,中國在鄧小平領導下開始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不僅解放了中國的經(jīng)濟,還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
農(nóng)民不再被束縛于土地,工人的勞動激情迸發(fā),企業(yè)家充滿進取之心。
一批批中國人成為搬運工、建筑工人、制造工人、工程師或者科學家。他們都是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他們是有志向的中華民族的脊梁。就像美國西部拓荒者一樣,這一代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決心理當贏得世界的尊重。他們展示了中國人最優(yōu)秀的一面,也是人類至善的典范。
你可能會問,政府在這里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我想說,中國的變革是數(shù)億中國人用勤勞的雙手雙腳帶動的化學反應,政府只是催化劑而已。
我知道有些美國人把中國看成是小偷、強盜和陰謀家,因為中國比過去更好、更富有、更強大,而且中國與眾不同。這種看法不僅看錯了答案,也看錯了問題。
中國就像一輛高速奔馳的賽車,它一馬當先靠的是強勁的動力,而不是投機取巧、搶占賽道。沒有人應該指責一位勤勉的新秀,尤其是當他正努力擁抱世界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中國、非洲、歐洲或美洲,我們擁有共同的夢想。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曾說,外交就是聆聽對方的聲音。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登高望遠,是因為他看到人性的光輝,不論和朋友還是和對手。
中美兩國人民正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有人說讓兩國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只是利益罷了。我不敢茍同。把中美兩國聯(lián)系起來的東西比利益更深刻,那就是: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對未來的期望和對自己的認知。我們看待彼此的方式不僅會影響他人,還會塑造我們自己。
英國作家吉卜林說過,“東西各有道,兩廂永不遇。”但他也說過,“將遇良才時,無人問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