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yǎng)師徐倩介紹說:“殺死細菌的藥物叫抗生素,抗生素吃到體內之后,或者說你治病時候用到體內,它會把你體內的有益菌有害菌都會殺死。從食物殘留當中來看,我們如果吃了帶有抗生素殘留的食物,長期的話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或者體內細菌產生耐藥性,以后遇到大問題再用抗菌素,就會覺得沒有效果。”
同時營養(yǎng)師提醒,除了麥當勞的雞肉產品,現(xiàn)在不少養(yǎng)殖的動物體內都會含有抗生素。作為消費者,控制好肉類的攝入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抗生素對健康帶來的危害。”
比如我們全天對葷菜的要求,連雞蛋在內,凈肉不超過120克到200克,如果你在這個范圍內能夠不超量,相對來說,(抗生素)對我們的損害還是有限度的。”
不過醫(yī)學專家警告稱,為促進動物生長和預防疾病而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是導致抗藥性強的“超級細菌”產生的原因之一。“超級細菌”每年造成至少23萬美國人死亡,并對全球健康構成“災難性威脅”。
其實,關于抗生素的使用問題爭議不僅僅在麥當勞,這個問題也不是今天才有。前兩年,一直存在“一塊雞肉兩個標準”的爭議,源于麥當勞宣布在美國停用抗生素食材的新聞,這引起了輿論對其“歧視”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意味的質疑,據(jù)報道稱,該新聞在英國引起了輿論反彈。外媒報道,英國有一個慈善機構發(fā)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電郵運動,呼吁消費者向麥當勞總裁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發(fā)送電郵,希望這一措施在全球實施,而不只是局限于美國市場。
其實,早在2015年3月4日,麥當勞就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宣布,將在兩年內過渡到只采購沒有使用過“對人有重要影響的抗生素”的雞肉。據(jù)《消費者報道》特約撰稿分析,麥當勞根本沒有針對任何具體的國家特殊對待。分析認為,不管是麥當勞還是其他食品公司,任何經(jīng)營舉措都是為了賺錢——賺其他國家消費者的錢,也賺美國消費者的錢。
麥當勞是美國最大的雞肉消耗商,他們的這一決定將會迫使其他同行跟進。這樣的市場變化必然導致雞肉供應商的改變,而這一改變又將升高養(yǎng)殖成本。最終,這一成本增加到底有多少,還有待于市場來確定。在短期內,這些成本可能是產銷供應鏈中的環(huán)節(jié)來承擔,但到最后,一定是市場重新洗牌,產銷鏈每一級中的勝利者都會是賺的更多——他們賺的錢,最終不是來源于雞,而是來源于吃雞的人。
分析進一步認為,至于“歧視”“雙重標準”之類,只不過是一些人的受迫害妄想而已。因為,在美國之外的市場,麥當勞對雞肉市場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力。能否改變雞肉中的抗生素使用狀況,他們只是一個小的玩家——即使是想施行美國的采購決策,也只能是付出更高的代價讓供應商按需生產。至于多付的成本,最終還是要由消費者來承擔。簡而言之,有多少消費者愿意承擔由此增加的成本,改變之后能否幫他們賺到更多的錢,才是他們決定是否改變的關鍵。
然而,歸根結底,中國消費者表達的擔憂則是希望得到一個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環(huán)境。畢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和消費國。根據(jù)2012年美國《科學》雜志報道,中國年產抗生素達21萬噸,其中近一半用于牲畜的養(yǎng)殖。
“在中國,為動物治病和為加快生長而使用抗生素的情況是未被監(jiān)測的,這常常導致抗生素被大量使用。從動物糞便中廣泛檢出高濃度的抗生素殘留就說明了這一點。”中國科學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及合作者在他們發(fā)表的論文中寫道。據(jù)他們估計,中國畜牧業(yè)中使用抗生素的量至少是美國的四倍。
相對于麥當勞表示的始終符合中國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而言,在中國抗生素濫用其實一直是畜牧養(yǎng)殖業(yè)的痛點所在,此次麥當勞事件也正中下懷,公眾對畜牧養(yǎng)殖業(yè)使用抗生素的擔憂并不僅僅是針對麥當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