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引入新的機制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強勢反彈。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升65個基點至6.8633,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價報6.8140,創(chuàng)下半年以來最高位。市場認為,此次模型調整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央行對中間價定價權。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新的定價機制是在現有的“前一日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基礎上加上了“逆周期因子”,目的是削弱前一日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使人民幣匯率走勢能更準確反映經濟基本面的狀況,抑制人民幣貶值預期,減少順周期行為,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出現的“羊群效應”。
特朗普上臺以來的貨幣刺激政策效果低于預期,“通俄門”事件導致美元全線下跌,與此同時中國的各項經濟指標向好,照理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該走高才對。然而事實情況是,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強過基本面,導致人民幣匯率繼續(xù)偏離中間價走弱,即使美元因特朗普彈劾風波大幅貶值,人民幣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升值跡象。加入了“逆周期因子”之后會對此進行修正調整,市場形成了一致的人民幣升值預期,本次匯率波動可以視為人民幣兌美元的補漲。
未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會否保持上升趨勢?
融360分析認為,短期來看,中國出口增速加快、國際收支結構改善、經濟保持中高速發(fā)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即使6月份美聯儲加息預期不斷升溫,但是新的定價機制下,只要國內經濟基本面向好就能抵沖掉部分外部影響,人民幣兌美元也未必貶值;但下半年走勢還不清晰,特朗普當政下美國經濟基本面及美元指數走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人民幣兌美元不會像去年那樣大幅貶值了,未來匯率波動幅度將收窄。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人民幣匯率已經走出了痛苦的寒冬。從2015年“811”匯改至今,人民幣有效匯率高估壓力的釋放已經階段性完成,在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則正當其時。
平安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張明則認為,加入逆周期調節(jié)因子的做法只能緩解人民幣貶值預期,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過,如果下半年美元重新走強,新的機制也會緩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壓力。因此,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概率有所下降,預計將在6.9-7.0的區(qū)間運行。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fortune/2017/06-02/823993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