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焦點
4月25日,廣州市越秀區(qū)法院對一起涉嫌盜竊案的開庭,曝出了一個讓眾多網銀、支付寶等網絡支付用戶驚心的案情:兩名犯罪嫌疑人通過在街邊辦理的假身份證,竟然可以到通信運營商的營業(yè)廳冒名補辦他人的手機卡,通過補辦的手機卡獲取被冒名者的網銀賬號的支付驗證碼,從而盜刷竊取賬戶中的錢款。
2015年10月,來自廣東遂溪縣的一對僅有中小學文化的90后情侶余某勝、陳某群(女)落網。據公訴機關指控:2015年3月16日,余某勝采用其事先辦理好的被害人陸某農的假身份證,去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楊柑鎮(zhèn)的移動營業(yè)廳,冒充被害人并補辦被害人陸某家手機號為137的手機卡,后使用手機卡獲取被害人綁定的銀行賬戶支付驗證碼,進行購物消費,造成被害人陸某農損失人民幣22611.4元。余某勝以相同手法,實施了10次盜竊(消費或轉賬),盜竊數額為18萬余元,陳某群參與實施了4次盜竊,盜竊數額為8.8萬余元。
庭審中,余某勝表示認罪,但稱自己只是個小角色。他說:“被害人的身份信息是一個叫‘阿細’的人給我的,大概有幾千條(包括身份證號、銀行卡、手機號等信息),我從中挑選了一些。”
余某勝稱,他拿自己和女友陳某群的照片去路邊攤辦假身份證,證件上使用被害人的真實身份證號碼,地址則是隨便寫的。之后,他們拿著假身份證去通信公司營業(yè)廳補辦手機卡。去營業(yè)廳一般不需要太多手續(xù),說明來意,提供身份證和補辦的手機號碼便能辦理,如果假身份證無法讀取,不能驗證,他則會說身份證消磁了,也能輕易過關。
證言顯示,余某勝、陳某群先后到湛江、佛山、廣州、珠海等地的營業(yè)廳辦理過補卡業(yè)務。陳某群也承認,有一次在廣州的一個營業(yè)廳,因為身份證無法讀取,未能辦理成功。
某通信運營商工作人員邱先生告訴記者,辦卡時需要先驗證辦卡人的身份信息,首先會在身份證掃描儀上過一下,這個儀器能讀出身份證的相關信息,“但這個身份證掃描儀會鏈接到哪里,我們也不知道。”
廣東數字證書認證中心運營總監(jiān)張永強表示,身份信息識別不健全,給不法分子鉆了空子。銀行系統(tǒng)的身份信息識別系統(tǒng)是與公安系統(tǒng)聯(lián)網的,個人身份證掛失后,銀行系統(tǒng)是可以查出來的。但是,電信運營商的身份信息識別系統(tǒng)是處于離線狀態(tài)的,不與公安聯(lián)網,相當于一個讀卡器,能讀出身份證里的信息,要靠工作人員去識別。
編輯點評:這個案件所曝光的犯罪手法真真讓人出一身冷汗,手機卡實名制幾乎變成了一個兒戲。通信運營商們,請趕緊把身份證識別系統(tǒng)和公安聯(lián)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