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企業(yè)家又愛又恨的市場
“印度市場是一個巨虧巨賺、讓企業(yè)家又愛又恨的市場,90%以上的外國公司在這里都以慘虧收場。”金立海外市場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這里“做生意”不容易,“做品牌”就更難了。
很多中國公司在國際化的時候,常常都是“貿易公司”的思維,不想做投入、不想融入當地,只想將印著公司LOGO的產品賣出去,然后賺錢回家。這根本算不得國際化,在印度這樣龐大而復雜的市場更加行不通。
對于希望掘金印度市場的中國公司而言,本土化是門即使要繳納高額學費也要上的必修課,因為只有這門課通過了,才能突破印度市場的兩大挑戰(zhàn)。第一是渠道。根據Ipsos發(fā)布的印度手機市場調研報告:印度有90%的手機銷售渠道無法統計,因為印度大部分手機是通過“雜牌店”銷售的,而連鎖電器行和大型電器賣場只能占據不到10%的市場份額,這使得印度市場的渠道非常復雜。
不少中國手機公司希望通過自己更為擅長的電商渠道實現突圍,但印度是聯邦制國家,語言、文化、法律區(qū)域性很強,各區(qū)域之間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還有消費者購買習慣、支付困難、物流安全等問題,線上渠道的比例一直很低。
而花大力氣一直走線下的金立、vivo、OPPO似乎已經找到了感覺。金立的相關負責人透露,在印度市場,金立網點超過2萬個,品牌專賣店50家,有七八千名員工,絕大部分是當地人,并計劃增加到1萬人。金立在印度的渠道已經下沉到了四級市場(比照國內市場而言),金立的線下渠道實力幾乎可以媲美印度本土廠商。而vivo也建立起有7000名員工、10000多零售商組成的線下渠道銷售體系。
第二大挑戰(zhàn)是政策。隨著印度總理莫迪啟動的“Make in India”計劃,印度推出針對外商投資的多項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移動設備相關的關稅上升,旨在鼓勵手機及其零部件實現印度本地化制造。像充電寶、數據線、充電器這些手機配件,如果在印度有工廠,關稅只有1%;如果沒有工廠,稅率高達29.441%。
金立、vivo、聯想、華為、小米都已經先后公布了數額巨大的印度建廠計劃,去年10月 12日,金立在印度維薩卡帕特南發(fā)布其第一款“印度制造”的金立手機。而一加干脆宣布,到2017年實現90%的手機“印度造”。



